鲁北平原的春风掠过黄河故道,在无棣县柳堡镇的枣树林里掀起细碎的红浪。这片被黄河滋养了四千年的土地上,韩家窑遗址出土的红陶残片还留存着先民的温度,而一位 80 后匠人正用掌心的温度唤醒沉睡的红泥。唐福同的农家小院里,葡萄架的阴影落在未完成的泥塑上,那些眉眼鲜活的人物、热气腾腾的场景,都是他用黄河红泥写就的 “乡土史诗”。在这个追逐速成的时代,他用二十年光阴证明:最朴素的泥土,藏着最动人的文化密码。
![]()
一、泥土里的童年,藏着未改的初心
1984 年出生的唐福同,是在黄河滩的红泥里长大的孩子。当同龄伙伴在村口追逐嬉戏时,性格内向的他总喜欢蹲在屋后的池塘边,挖起湿漉漉的红粘土,捏出小猫扑蝶的灵动、小狗摇尾的憨态。那些带着体温的泥坯,是他童年最亲密的玩伴,也是艺术天赋最初的萌芽。“别的孩子玩腻了就扔,我却能对着泥捏的小动物看一下午。” 多年后谈及初心,唐福同的眼神依旧明亮。这份对泥土的执念,没有随童年逝去,反而在岁月里悄悄扎根。
![]()
2001 年,刚成年的唐福同遭遇了人生第一个瓶颈。家乡随处可见的枣木墩儿让他萌生了雕刻的念头,可 “心里有画意,刀下无乾坤” 的困境屡屡挫败他。为了突破自我,这个鲁北小伙揣着简单的行囊南下扬州,在玉器厂和雕塑厂一边打工糊口,一边拜师学艺。半年时光里,他每天与刻刀、泥团为伴,南方匠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如春雨般滋润着他的艺术细胞。“扬州师傅教我的不仅是手法,更是‘择一事终一生’的定力。” 学成返乡时,他的行囊里装着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对传统工艺的敬畏。
![]()
回到无棣,唐福同先从枣木雕刻打开局面。他将南方雕刻的精细与枣木的粗犷质感相融,刻出的达摩像神态庄严,雄鹰展翅时羽毛毕现,很快在当地小有名气。在古玩一条街开设的 “枣木居” 门店,成了他安身立命的根基。但每当指尖触碰到墙角堆放的红粘土,童年的热爱便会悄然苏醒。2011 年的一个春日,他看着院子里新翻的泥土,终于下定决心:重拾泥塑,让家乡的红泥绽放光彩。
![]()
二、三十道工序,揉进黄河的风骨
唐福同的泥塑工作室里,最显眼的不是昂贵的设备,而是窗台上排列整齐的泥坯和墙角几把自制的工具。“做泥塑,七分在泥,三分在技。” 他拿起一块红褐色的泥团介绍,这是取自枣树林里的黄河故道红粘土,是大自然馈赠的最好原料。无棣县作为黄河入海口的重要节点,积淀的红粘土富含矿物质,质地细腻却极具韧性,早在四千年的韩家窑文化时期,就被先民用来制作生活器皿。
![]()
从泥土到艺术品,要走过三十多道工序的淬炼。唐福同挖回红粘土后,先在阳光下晾晒半月,待泥土干透后敲打成粉,再用细筛反复过滤,直到筛出的粉末如面粉般细腻。接下来是调泥的关键步骤,他会按比例加入清水和糯米粉,前者激活泥土的韧性,后者增加粘合度,“这是老辈传下来的法子,比任何化学粘合剂都管用。” 调至软硬适中的泥团,要装进布袋密封,在阴凉处 “醒” 上一到两个月,这段时间里,泥土的分子结构逐渐稳定,可塑性达到最佳状态。
![]()
“醒好的泥,像有了呼吸。” 唐福同坐在木桌前,取一块泥团放在掌心,双手顺时针反复揉搓。揉泥讲究 “匀、透、净”,要将泥中的气泡全部排出,否则烧制时容易开裂 —— 这是他在扬州学艺时记下的规矩。揉好的泥团在他手中渐渐有了形状:拇指按出眼窝,食指勾勒鼻梁,一把自制小刀刻出嘴角的弧度,玻璃钢细签点出瞳孔的神采。短短半小时,一个咧嘴憨笑的农家老汉便跃然掌上,连皱纹里的沧桑都清晰可见。
![]()
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 “南北合璧” 特色:受南方技艺影响,人物的发丝、衣纹都精细到毫厘;而鲁北农村的艺术基因,又让作品透着夸张生动的灵气。为了还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耕场景,他多次走访村里的老人,记录下打麦机的构造、斗笠的编法,甚至专门去田间观察麦秆的形态。“捏‘打麦场’那组作品时,光琢磨农夫握镰刀的姿势,就试了二十多种手法。” 这份较真,让他的泥塑摆脱了简单的造型模仿,成为活生生的民俗档案。
![]()
2014 年春天,唐福同受邀在黄河岛创作主题泥塑。半个月里,他每天清晨踏着露水开工,直到暮色降临才停下。几十个人物在他手中陆续诞生:徐福东渡时的庄重肃穆,农夫扬场时的肌肉紧绷,妇人递水时的温柔浅笑,连孩童追逐蝴蝶的灵动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当这些泥塑组成完整场景时,观者仿佛能听到麦秆的沙沙声、人们的笑语声,黄河岸边的岁月记忆瞬间被唤醒。
![]()
三、泥土讲故事,让非遗活在当下
“泥塑不是孤芳自赏的摆件,得能讲故事,能让人想起点什么。” 这是唐福同坚守的创作理念。他的作品始终围绕 “黄河文化” 与 “乡土记忆” 两大主题,从徐福东渡的历史传说到麦场劳作的生活场景,从过年贴春联的民俗到田间耕种的细节,每一件都藏着深厚的文化根脉。光明日报曾评价他的作品 “吸收年画、木雕、皮影等民间艺术精髓,为黄泥增添了崭新的文化神韵”,这份赞誉恰是对他创作理念的最好印证。
![]()
在唐福同看来,传统技艺的生命力在于 “既守旧又维新”。他保留了民间泥塑夸张古朴的风格,比如人物的头部比例略大,眼神格外突出,这是鲁北民间艺术的典型特征;同时又赋予作品当代审美内涵,在色彩运用上更简洁明快,主题创作更贴近现代人的情感需求。他曾创作过一组 “乡村教育变迁” 系列泥塑,从土坯房里的煤油灯,到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通过三代教师的形象对比,展现时代的发展进步,这组作品在当地展出时,引发了许多人的情感共鸣。
![]()
无棣县旅游局很早就发现了他的创作价值。考虑到泥塑不易保存运输的问题,工作人员专门与他探讨 “火烧陶化” 技术,希望通过高温烧制让泥塑更耐用,成为可携带的旅游文创产品。这个想法与唐福同不谋而合,他开始尝试将泥塑与当地的黄河泥陶工艺结合 —— 无棣黄河泥陶有着四千年历史,传承人王超曾将其与宜兴紫砂工艺融合,创作出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茶器,这种创新思路给了他很大启发。虽然陶化处理会改变泥塑原有的质感,但能让更多人带走黄河文化的印记,这份探索值得尝试。
![]()
线上线下的融合,让唐福同的泥塑走出了鲁北。除了 “枣木居” 门店的线下销售,他还将作品搬到了网上。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泥塑,在镜头前格外动人:裹着白头巾的老汉扛着锄头,衣襟的褶皱清晰可见;扎着羊角辫的女孩捧着枣子,眼神里满是天真。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不仅吸引了国内爱好者的订单,还有三十多件根雕作品被外国友人收藏。“有个日本藏家说,从我的作品里看到了东方农耕文明的温暖。” 唐福同说,这正是他想传递的:泥土是无国界的语言。
![]()
四、以泥为媒,让传统生根发芽
随着名气渐长,唐福同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他注册成立了无棣县老枣树木雕有限公司,将泥塑与枣木雕刻协同发展,形成 “一土一木” 的艺术格局。在他的工作室里,枣木雕成的茶桌旁,摆着泥塑的茶童;根雕的达摩像前,立着小沙弥泥塑,两种工艺相互映衬,更显黄河文化的厚重。他还积极参与 “山东手造・滨州精品” 创新设计大赛,尝试将黄河龙等文化元素融入创作,让泥塑在更广阔的舞台绽放光彩。
![]()
对唐福同而言,传承非遗不仅要创作作品,更要传递技艺。他常常邀请村里的孩子来工作室体验泥塑,手把手教他们揉泥、塑形。“看到孩子们捏出的小动物,就想起小时候的自己。” 他还计划与当地学校合作,开设非遗体验课程,就像黄河泥陶传承人王超在残联、职专义务授课那样,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泥塑的魅力。在他看来,非遗传承不需要刻意说教,“让孩子摸一摸泥土,感受一下创作的快乐,种子自然会发芽。”
![]()
这些年,唐福同见证了家乡非遗文化的蓬勃发展。无棣黄河泥陶从传统器皿升级为高端茶器,入选 “山东手造・优选 100” 名单;自己的泥塑作品从农家小院走进了博物馆、非遗馆。但他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沉静,每天依旧在葡萄架下的小院里与泥土为伴。“手艺这东西,容不得半点浮躁。” 他指着墙角堆放的泥坯说,那些正在 “醒” 的泥土,就像等待沉淀的人生,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成就最终的精彩。
![]()
五、红泥不语,见证时代力量
秋日的无棣古城,游客们总会在一组泥塑前驻足。那是唐福同最新创作的 “古城记忆” 系列:卖糖葫芦的老汉吆喝着走过石板路,绣娘在窗前穿针引线,说书人拍着醒木讲古论今。阳光透过雕花木窗,照在泥塑的脸上,仿佛能看到岁月流动的痕迹。这组作品融合了古城的建筑元素与民俗文化,成为展示无棣风情的生动载体。
![]()
唐福同的故事,是黄河流域非遗传承的一个缩影。从韩家窑遗址的红陶残片,到如今的泥塑精品,黄河泥承载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的基因。正如王超用黄河泥烧制的茶器能 “提香活化水质”,唐福同的泥塑也有着 “唤醒记忆” 的魔力 —— 它们让年轻人读懂历史,让在外游子想起乡愁,让黄河文化以可触可感的方式延续下去。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唐福同用双手证明:传统技艺从未过时,只要找到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就能焕发新生。他的泥塑里,有黄河的风骨,有乡土的温度,更有手艺人的坚守。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非遗、学习非遗,当黄河泥陶、泥塑等传统工艺成为文化新名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明的延续。
暮色渐浓,唐福同收拾好工具,给未完成的泥塑盖上湿布。小院里的石榴树结满了果实,就像他用二十年光阴浇灌的艺术梦想,饱满而坚实。黄河故道的红泥还在等待被唤醒,而这位 80 后匠人,将继续用掌心的温度,让更多泥土活成时代的风景。正如他所说:“泥土记得所有的故事,而我的使命,就是把它们讲给更多人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