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何蔚萍
时光荏苒,掐指算来,我与衢报结缘已有数十载。那是1987年的一个下午,门卫的一声呼喊,让我一路小跑至传达室,接到了《衢州报》编辑的电话。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整个江山中学仅有一部电话,那时我是一个普通中学老师,能接到编辑的约稿电话,于我而言,无疑是一份惊喜与荣幸。
1986年11月26日,我的第一篇小说《风雪夜归》在《文学报》发表,茹志鹃老师还做了点评,这在当时的衢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在衢报上刊登小说,还是第一次。从《风雪夜归》亮相之后,我便与衢报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篇又一篇的小说、散文在衢报上发表,如同一颗颗种子,在衢报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002年5月,在我分管江山旅游5年之后,我撰写了《惊叹江山》一文,发表在《江山报》上,后来还在衢州的一次征文活动中获奖。未承想,这篇文章被当时的衢州市委书记看到,他希望我能为衢州也写一篇类似的文章。于是,便有了我关于孔家南迁带来浙江甚至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商业文明兴起的一系列研究。
当我最初提出“孔家南迁衢州,浙江成为南方商业文明的发祥地”这一观点时,可谓石破天惊,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甚至反对。然而,衢报却展现出了非凡的胸襟、胆魄和见地。它没有因观点的新颖和争议而退缩,而是给予了这个全新观点充分的展示空间。2004年1月,衢报整版刊登了我7000多字的散文《源头咏叹》。
衢报的胸襟,在于它对不同声音的包容。它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和既定的认知,愿意为像我这样一个普通作者的创新观点提供平台。无论观点是多么的小众,多么的与众不同,只要有价值、有深度,衢报都愿意倾听和呈现。这种包容的胸怀,如同广阔的天空,容纳了这块土地上无数思想的星辰。
衢报的胆魄,体现在它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支持新观点、新思想。在面对众多反对声音时,它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定地站在了创新和探索的一边。这种胆魄,让衢报在时代的浪潮中始终保持着领先的姿态。
衢报的见地,则在于它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眼光。它能够察觉到我观点中的潜在价值和深远意义,预见到这个观点可能会对衢州乃至更广泛地区的文化、经济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见地,衢报才能够成为思想的引领者,推动着学术和文化的进步。
2007年12月7日,我在衢州人文大讲堂正式将论文的观点发布。后来,这篇文章在《钱塘江文化》杂志刊登,在华谊之声直播时,以“浙商何以崛起?探索浙商精神”为题,吸引了11万人收看。如今,当初那个备受争议的观点,已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
回顾我与衢报的这段缘分,我颇有感慨。衢报不仅对我文学创作有推动,亦是我思想成长的舞台。它用它的胸襟、胆魄和见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在文学和学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衢报将继续秉持它的优良传统,以更加广阔的胸怀、更加坚定的胆魄和更加卓越的见地,为衢州的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它将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如同一面旗帜,引领我们在思想的海洋中奋勇航行;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衢州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作者系浙江省作协会员,江山市原副市长。1982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系列小说《江山风景》曾获浙江省优秀短篇小说奖。电视剧《江山往事》曾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另有多篇小说被翻译成英文、法文、日文介绍到国外。出版小说、散文集《风雪夜归》等。写有《浙江财政改革的人本思想》《南孔儒学对长三角的影响》《由经世而为致用——孔家南迁与儒学大转身》《惊叹江山》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