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日历一看,明天就是立冬了。老辈人常说“十月立冬暖融融,九月立冬冷飕飕”,而今年立冬赶在农历九月末,正好应了“百年难遇九月冬”的老话。
![]()
最近不少人已经感受到了“速冻式降温”的威力,北方部分地区飘起了初雪,南方朋友也纷纷翻出了压箱底的厚外套。这种异常的早寒,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老辈人的迷信说辞,背后藏着实打实的气候依据。
“九月冬”为啥稀罕?
首先得说清楚,“九月冬”“十月冬”的说法,依据的是农历月份。我国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历,反映的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而农历是阴阳合历,月份和月相挂钩,所以立冬在农历中的日期每年都不一样。
![]()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历史数据统计,1949年至今,立冬出现在农历九月的情况仅有12次,平均每6到7年才会遇到一次,而像今年这样落在九月末的,更是近三十年都少见。有网友翻出家里的老黄历,发现上一次类似的“九月冬”,还是1993年的事。
更值得关注的是,“九月冬”往往伴随着气温的异常波动。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显示,今年10月下旬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2.1℃,其中东北、华北部分地区偏低幅度超过4℃,创下近十年同期最低值。
![]()
气象专家解释,这是因为北极涡旋位置偏南,冷空气南下势力增强,再加上副热带高压偏弱,无法阻挡冷空气的侵袭,才导致“早冬”来得又快又猛。这种气候模式下,整个冬季偏冷的概率也会大幅提升。
提前做好“过冬准备”
面对“九月冬”的早寒,盲目“捂”衣服并非最佳选择。结合气象专家和医生的建议,这些针对性的准备措施,比单纯添衣更科学。
![]()
1、“分层保暖”,拒绝“裹成粽子”。
中国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中心的健康提示指出,冬季保暖的关键是“分层穿搭”,内层穿透气吸汗的纯棉衣物,中层穿保暖性强的羊毛衫或抓绒衣,外层穿防风防水的外套。这样既不会因为出汗受凉,又能根据室内外温差灵活调整,比“一件厚羽绒服穿到底”更实用。
![]()
特别要注意头部、颈部和脚部的保暖。研究表明,人体热量从头部散失的比例可达30%,戴一顶透气的毛线帽;颈部有大椎穴,围一条纯棉围巾;脚部有很多穴位,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15分钟,都能有效预防受凉。
2、饮食调整,增强身体抗寒力。
建议大家立冬后可以适当吃一些温热性食物,比如羊肉、牛肉、萝卜等,但要避免过量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上火。“可以用生姜、红枣、桂圆煮水喝,既能驱寒暖身,又能补充维生素。”
![]()
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要注意控制盐的摄入,每天不超过5克,同时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预防便秘。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3、适当运动,激活身体机能。
天气冷了,很多人会减少运动,但适当的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专家建议,老年人可以选择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以身体微微发热为宜。
![]()
儿童和青少年可以进行跳绳、踢毽子等室内运动,避免在寒风中剧烈运动,防止出汗后受凉。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温水,更换汗湿的衣物。
![]()
“九月冬”虽然少见,但只要提前做好准备,就不用过于担心。天气变冷是自然规律,学会科学应对,既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也能让这个冬天过得更安稳。
最后提醒大家,密切关注当地气象局发布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根据天气变化及时调整保暖措施。愿我们都能在这个特殊的冬天,温暖过冬,平安健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