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建建筑的能效不断提高,生活热水制备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开始超过空间采暖的排放量。由于建筑整体采暖需求降低,生活热水系统“损失”的余热利用价值也随之减少,这一现象进一步加剧了上述趋势。当我们迈向更高能效的住宅时,对生活热水系统的设计应投入与建筑围护结构和通风系统同等程度的细致考量。目前大多数建筑能耗模型和能效标准对生活热水系统损耗的考虑方式,对于新建及深度改造住宅而言显得过于简化。编译 陈讲运
通用的可用模型根据居住面积和基于住房面积的标准居住人数来计算热水消耗量。与实际情况相比,这些方法往往导致生活热水生产和储存系统的过度设计。在改造项目中,最简单的方法是用具有相同容量的新设备替换旧的生活热水设备。因此,生活热水系统仍然存在过度设计的问题,实际性能通常低于理论性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扫码或加微583769685索取报告全文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文章多来源于公开媒体内容,整理、翻译、编辑而成,仅供读者参考。文中的观点和内容不具有任何指导作用,对读者不构成任何项目建议或承诺!如果本文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加微583769685联系,将及时处理。
1、
2、
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