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降雨降温之前,西安总算经历了一段难得好天气。
超长连阴雨加晚秋的寒流余威尚在,气温虽没有回到煦暖但也不再咄咄逼人。傍晚来得早,却凉而不冰,“快些回家”遂转变成“再浪一会儿”。
![]()
一家商K门前,五六位似乎跳完广场舞并不尽兴的老年男女发现来错了地方,一边急不可耐地各自掏出手机查找新去处,一边呼叫着“你奏在地图上搜——附近的量贩…..”
风把他们搭在臂弯的旧外套吹得鼓胀,荡漾出卡拉永远OK的兴奋以及退休之后的朝气蓬勃。
![]()
不远处,正在营业的黑舞厅门前,人头攒动的气息召唤着为西安市政“微改造”辛劳一天的农民工兄弟。
随着夜色落下,那些曾被寒冷按下去的酒食声色,就这样一出一出争相浮了上来。
![]()
然而,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或者略有察觉也怂管的是:在这种不问来日的纵情气息之下,各种熟悉不熟悉的病毒大军已集结于城下。
而且,与往年相比,今年不仅提前一个多月“开拔”,从已有情形来看,带来的健康风险强度也更猛。
![]()
全国范围,中疾控最新公布的2025年第43周(10月20—10月26日)数据,流感阳性率陡然增加4.4个百分点至10.5%。而在去年的这个时段,流感阳性率几乎为空白。
![]()
43周的流感阳性率分布呈南高北低,但这应该仅限于该日期前的情况。每天更新的美团流感指数走势显示,从10月27日到现在,北方城市流感指数突飞猛进,几天时间下来情况已经逆转,下周中疾控再次更新全国数据时应该会体现。
比如,东北几个省会城市的美团流感指数都迅速突破百万。这个指数的绝对值与城市人口成正比,长春人口约900万,按说基数并不大,但流感指数竟高达500多万。
![]()
哈尔滨、沈阳的指数也在近几天直奔300万而来。
![]()
北京目前的美团流感指数为150万,对比之下,长春以大约三分之一人口基数竟出现4倍于北京的流感搜索指数,当地状况可想而知。
这才刚进入11月,接下来还有三个月的漫长冬季,真正的考验尚未到来。
东北几个城市之外,北方城市当中近半个月来流感指数趋势最快的就是西安。
北京人口规模是西安的近两倍,但西安流感指数已经在11月4日接近170万,赶超北京。如此推算,西安传播强度至少北京两倍;
天津人口比西安略高,但指数情况尚不到西安的一半;
其他几个每年这方面算得上典型的城市——石家庄、郑州等,至少从美团流感指数来看都远远低于西安。
![]()
平台给西安的数据阈值是超过20万就算进入易感期,去年西安的易感期要到11月末才到来,而今年是10月中旬。从启动时间点来看,今年提前了约一个半月。(详见:2024年西安的流感,比以往时候来的猛一点)
西安的流感不仅在北方城市中起动相对较早,而且传播更快。进入易感期之后,流感指数增长速度也远远超过北方各主要城市(不包括东北地区)。
整体情况看,今年之所以流感传播速度快,表面上的原因是毒株出现更替,去年冬天是H1N1,今年主要为H3N2,后者的易感程度要大于前者。
不过,H3N2并非什么“新毒株”。2023年12月初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介绍,当时的病原“以流感病毒为主,其中绝大多数为A(H3N2)。”
当年年末至2024年初(主要是1~2月)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各期《流感监测周报》数据显示,整段时期均以H3N2为优势毒株。
目前的状况是,H3N2流感毒株时隔两年又杀回来,与H1N1形成更替。两年时间,当时感染过或打疫苗形成的抗体应该都已磨平,所以今年传播进展飞快。
但这只是表面原因,流感、鼻病毒、腺病毒等这些在2023年之前都是稀松平常的常规病毒之所以突然间好像变“凶猛”,更深层次原因应该是人们选择性无视“冠冠”的杀伤力,忙着扎堆忙着浪一次次感染之后,整体免疫护城河被“冠冠”豁开了,其他小弟才可能顺势长驱直入而且表现更严重。
比如,今年香港的夏季流感已经统计到有16名儿童重症/死亡,仅10月底的10天就有6例重症(脑病变、休克、严重肺炎),年龄跨度从11个月到14岁不等。这种情况,在新冠之前的年代几乎不可想象。
![]()
有关新冠,物理学家亚尼尔·巴亚姆(YaneerBar-Yam)最近的发文值得关注。
![]()
他专注于复杂系统理论研究,尤其擅长将数学模型应用于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分析,也算是国人的“老朋友”,2020年3月时曾被环球网拿来“用”过。
![]()
他现在的观点简单直接——“疫情结束”是错觉。
其列举的主要证据包括:1、美国1.5亿劳工数据显示,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结束后,新冠相关缺勤仍比疫情前高12.9%,每月多140万人次;瑞士再保估算北美每年超额死亡≈12万,等同每天两架客机坠毁。
2、病毒全身性损伤被低估。每感染一次,无论症状轻重,都会累积式增加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认知障碍、免疫失调及EB/带状疱疹复发风险;最新研究还提示反复感染与青壮年癌症高发相关,机制类似未治疗HIV——慢性炎症+免疫衰竭+生物衰老加速。
3、儿童并非“轻症安全区”。《柳叶刀》两项大样本研究:2022年报告儿童感染后2年仍面临认知下降、癫痫、中风等风险;2025年文章指出二次感染使6-17岁群体长新冠概率翻倍。
其他数据也能说明问题。老美的国立卫生研究院(PMC)的新冠追踪相对比较全,变化波段一目了然:从2020年至今的不到6年时间,在毒株不断变异之下,已经经历了大大小小11波感染,2022年之后出现了8波。
![]()
11月3日更新的数据,过去一周美国感染人数为168万,2025年是1.96亿人次。即便如此,PMC仍认为目前的疫情相对“平静”,只是绝对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
日本统计部门最近公布的人口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19年的六年间,日本人口减少了100万;但是从2020年到2025年这六年间人口减少了300万,曲线下降斜率显著陡峭起来。
![]()
中疾控的全国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占比变化趋势也能看到,2022年末至今的三年多时间里,也发生了6波。
![]()
不过,在越来越浓重的喧嚣气息下,这些声音都微乎其微,深陷忙碌的人们都懒得理会。
更吊诡的是,目前医院对几乎所有的常规病原体包括流感、支原体、鼻病毒等等都可以无障碍检测,但假如你提出想测一下新冠时,要么大费周章比如结果要一天之后才能出来,要么直接告知“目前新冠很少不需要没必要检测”,社区卫生所甚至不会备有新冠抗原。
这意味着,除非个人自购抗原自行检测,否则想搞清楚是否感染新冠已成为一件挺麻烦的事情。
有形无形的障碍之下,大部分人已经习惯于在出现症状时管它什么都当感冒治,最多当流感治。然而真实情况是:新冠病毒不仅并未消失,不断演变的变异株还对健康构成重大威胁,许多人已经因轻视新冠的危害而付出惨痛代价。
因此,今冬即将面对的与其说流感,不如视为“流冠”。
中疾控最新发布的周报对新冠病毒情况描述称:“北美、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热带南美洲、欧洲、西亚和东亚的一些国家监测到新冠阳性率超过 10%。”
![]()
目前,海外正流行一款被命名叫“云层”的新变异株,免疫逃逸很强。鉴于2025年国内流行的超过97%都是本土株——NB.1.8.1,这款“云层”才是真正的新面孔。
![]()
国庆长假前,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发布的通知提示称:“不排除出现新变异株引发新的疫情波动的可能性。”
![]()
这句话,相当耐人寻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