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上海市教育学会举行“科研引领 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成果交流研讨会。会议为上海市社联第十九届(2025)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通过优秀表彰、成果交流、专家点评、主旨报告等环节搭建展示与交流平台。会议由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忱主持。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会议在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举行
会上,上海市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原理事长史国明宣读《关于公布2021年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结题成果鉴定结果的通知》。上海市教育学会与上海市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组织专家对31个课题进行集中鉴定验收,确定上海市江宁学校“中小学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干预机制研究”等8项课题成果获优秀(完整优秀课题成果名单见下图)。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副会长苏忱颁发优秀课题成果证书。
![]()
![]()
![]()
四位优秀成果课题组负责人分享了探索经验与实践成果——
上海市静安区和田路小学自20世纪80年代起便探索开展创造教育,近年来更以劳动教育与创造教育的结合为新生长点,提出在创造性劳动中培育时代新人。由校长张军瑾领衔的“小学创造性劳动项目设计和实践创新研究”课题组,自2021年起经历了6个阶段的探索,形成40个项目任务群、累计150课时的学段化课程;建立起涵盖“九个创造好习惯”的小学生创新素养评价体系,提出多元“档案袋”评价方式;实施“小创专利申报机制”,鼓励学生成为“创造小明星”;打造创造性劳动项目使用手册,形成体系化方法论与样例库。“五育”水平分析结果显示,学校学生“劳育”水平较高。如今,学校的创造性劳动课程还向外辐射推广,惠及更多学子。
![]()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实践性学习活动研究”课题组,针对初中学科教学中知识学习和素养培育脱节等问题,探索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校长、课题组负责人堵琳琳介绍,学校建立起学科实践性学习活动体系,每学期推出12—18个实践性学习活动供全体学生依据能力起点个性化选择;从优秀课堂案例中提炼学科实践性活动设计要素,并转化为实践性学习活动实施流程;从学生视角,构建“八步实践性学习活动流程”,引导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构建数字化导引平台,为教与学提供技术支持;设立增值性评价指标,推动素养培育。下一步,学校将创设学科实践性学习活动智能体,并以分析思维和创意表达为突破口优化增值性评价方式和内容。
![]()
上海市江宁学校“中小学生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干预机制研究”课题组聚焦注意力缺陷、电子产品过度使用、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等四类中小学生典型情绪和行为问题,开展早期发现与协同干预研究。校长、课题组负责人吴庆琳介绍,学校开发了《情绪与行为问题高风险评估课堂观察表》《重点关注学生班主任预判参考目录表》等核心工具,破解识别难题;构建涵盖预判、评估、初步确定等阶段的系统流程,形成机制闭环;建立家校社三方协作关系,明确各方功能与作用,确立三方协作方式与流程;形成长效机制,每两个月多方探讨协同干预难点、改进方案,并开展动态评估追踪。学校长期跟踪个案的情绪或行为问题得到显著改善,探索经验向全市乃至全国辐射。
![]()
由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教研员、特级教师张汶领衔的“育人导向的教育数据及智能算法设计与应用”课题组,关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领域的数据和算法难题,探索构建教育主导的教育数据机制、教育算法,并形成实践案例。课题组提出,应改变“技术赋能教育”的单向模式,实现“教育与技术双向赋能”,突显教育教学专家团队作为数据设计主体的重要性。课题组构建教研业务数据化的七步流程,建立起一整套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字典基本规范,构建教育算法设计的基本规范,推出《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智能算法设计说明模板》,并基于“三个助手”师生应用数据开展算法实践。
![]()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原院长、上海市教育学会特聘学术专家顾志跃在点评中肯定了各课题组的科研水平与探索前瞻性。他谈到,和田路小学以劳动教育赋能创造教育的探索颇具创新性;风华初级中学的探索体现了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教育逻辑变革;江宁学校的研究探索提醒人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智能的发展,情感能力的发展同样重要;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的课题展现出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教育人必须进行的冷静思考。
![]()
上海市教科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研专委会主任徐士强回顾了2021年以来立项的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的共性核心方向:技术融合、素养培育、协同育人、跨学科与学段衔接。他介绍,今年拟立项的课题更显体系化、前沿化,涵盖“增值评价体系”“数字素养标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等方向。他还提出了未来选题方向建议,以“对标对表、立足实际、目标引领、问题驱动”为总策略,以学为中心、扎根实践实验、聚焦数智赋能。
![]()
会上,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作“智能时代与实践取向的研究者”主旨报告。他提出,课改实践与智能时代的来临呼唤“专家型教师”的出现,也即教师应成为“实践取向的研究者”,此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群体。他还提出了“实践取向的研究者”须具备的能力,及如何借助ai赋能教育教学——
一是研究学生的能力,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理解人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可借助ai精准研判学情;
二是学习设计的能力,即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高品质学习设计,推动学生开展深度学习,ai可支持教师从“经验设计”迈向“科学设计”,并创设沉浸式学习场景,增强学习趣味性和互动性;
三是学科研究的能力,对学科进行深度理解和把握,ai可为教师提供跨学科知识与前沿技术支持,构建学科知识图谱,可视化呈现核心概念与育人目标的关联。
“当教师进入‘专家型’教师的行列,就选择了一种以‘研究’为核心的专业生活,真正告别了机械执行外部教学任务的‘教书匠’发展模式,走上了自主探索的‘课程创造者’发展模式,从而成为一位‘实践取向研究者’。”尹后庆说道。
![]()
文字:袁曼舒
照片由上海市教育学会提供
编辑:王佳依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