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新公务员蒋某参加市委会议后,为炫耀身份竟将秘密级文件首页拍发朋友圈,10分钟删除仍因传播链造成泄密,最终遭党纪政务处分并调离涉密岗位。
![]()
大家好,我是周兆成,今天来看这起看似一时冲动的事件,实际绝非简单的职场失误,从党纪处分到刑事重判,泄密的代价远比想象中沉重。那么公务员的纪律与红线到底是什么?他们的 责任边界在哪?又将面临有什么后果呢?
首先,需要明确一下,泄密行为的惩处并不都是一刀切,需要根据情节轻重、涉密等级来判断。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公职人员违反保密规定,将面临警告、记过、降级甚至开除的处分。蒋某、教体局借调人员胡某等人,虽未构成刑事犯罪,但处分记录将伴随职业生涯。如果造成严重后果,《刑法》第398条,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最高可判无期徒刑。之前,有一个案例,军工单位临时工偷拍新型军事装备发家庭群炫耀,因涉密等级高、危害国家安全,被判5年有期徒刑。更严重的是,如果向境外提供国家秘密,还可能触犯《刑法》第110条间谍罪,比如公职人员聂某出卖30份涉密文件的判例,最后被判处无期徒刑,这说明法律对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零容忍。
很多人对泄密责任存在认知盲区,认为删除即无事、仅好友可见就安全。其实删除并不等于免责,因为传播即构成危害。蒋某虽10分钟内删除朋友圈,但好友截图转发已形成传播链,泄密事实已然成立。所以说,法律追责的核心在于是否造成涉密信息外泄,而非是否保留原始发布记录,哪怕是短暂传播,只要影响国家安全或利益,就需承担责任。
![]()
而且,并非只有故意泄密才会被追责,因疏忽大意导致涉密信息泄露,同样可能构成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之前某涉密单位办公室主任孙某,用图文识别小程序处理机密文件,未意识到文件会自动存储至第三方服务器,最终因过失泄密承担责任,便是深刻教训。
公职人员是泄密责任的直接承担者,但单位也需履行管理义务。如果单位未开展入职保密培训、未落实最小权限原则,导致涉密信息被无关人员接触,同样需承担管理责任。这也是为何越来越多单位部署动态监测系统,从技术层面拦截涉密文件外传。
所以说,保密不仅是公职人员的责任,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涉密信息泄露线索,可通过12339举报电话或官网平台举报。无论是公职人员还是普通公民,都需明白,一次指尖的疏忽,可能酿成国家安全的重大损失,守住保密底线,既是守护个人前途,更是守护国家利益。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