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慌了,不是因为断供的人多,而是因为断供的人终于不再沉默。
3.7%的住房断供率,这个数字刚在中国银行研究院的报告里露了个头,就被连夜“技术性删除”。
文件名从“0925”悄悄换成“1104”,页数少了4页,那句扎眼的数据也人间蒸发。仿佛只要看不见,问题就不存在。可问题是,断供的业主,每天睁眼面对的不是PDF,而是催款短信、房贷账单和跌成“负资产”的房产证。
![]()
3.7%意味着什么?
全国37万亿房贷,按此计算,近1.5万亿贷款已处于违约边缘。在某些三四线城市,每20个房主就有1个还不上月供。
这不是冷冰冰的统计,而是一个个家庭在深夜算账:孩子学费、老人药费、下个月房租,哪一项能省?可房贷,一分都不能少。
![]()
更讽刺的是,银行过去把房贷当作“最优质资产”,稳赚不赔。可如今,这套逻辑崩了。房价跌穿贷款余额,房子法拍都卖不出本金,银行收房等于接盘烂摊子。
法院也不愿轻易执行,怕引发群体性事件,怕老百姓流离失所。于是,银行从“铁面催收”秒变“温柔劝留”:暂停还款、只还利息、延期半年……姿态低得让人恍惚:这还是那个动不动就上征信、拉黑名单的银行吗?
别天真了,这不是良心发现,是利益倒逼。
银行怕的,不是你穷,而是你“摆烂”。只要你还在还,哪怕拖着,账面上它还能算“正常贷款”;一旦你彻底断供,它就得计提坏账,利润缩水,股价下跌,监管问责,一连串连锁反应,谁都扛不住。
![]()
可问题的根子,从来不在业主身上。
过去十年,多少人被“买房就是投资”“房价只涨不跌”的话术裹挟上车?结果呢?高位接盘,利率5%以上,月供压垮全家。
如今收入缩水、工作不稳,房子却跌了三成,卖都卖不掉。继续还贷,等于用真金白银填一个不断扩大的窟窿。换谁,不心寒?
银行现在想用“柔性手段”稳住局面,但杯水车薪。降点利息、缓几个月,解决不了资产贬值和收入停滞的根本矛盾。
![]()
真正的解药,只有一个:全面、大幅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让月供回到普通人能承受的范围,让“继续还贷”这件事,重新变得理性,而不是悲壮。
可惜,银行舍不得。
它们宁愿花精力搞“舆情管控”,删报告、改数据,也不愿动自己的奶酪。可历史早已证明:当系统性风险,累积到临界点,捂盖子只会让爆炸更猛烈。断供潮不是业主的“道德滑坡”,而是市场失衡的必然结果。
当资产价格与居民收入严重脱节,当债务压力远超承受能力,违约就不再是选择,而是无奈的自救。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删数据”的操作,正在侵蚀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任。
如果连官方报告,都能因“影响太大”而悄悄修改,那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
经济数据不是装饰品,不能合口味就留,不合口味就删。透明,才是稳定预期的前提。
说到底,银行和业主本不该是对立面。一个健康的住房市场,需要的是风险共担,而不是让普通人独自承担所有下行代价。
现在银行终于低头“求你别断供”,但若只靠话术安抚,不解决利率高企、房价虚低、就业不稳这三大病灶,断供只会越来越多,下一次,可能就不是删一页报告能掩盖的了。
别等到系统性风险真的爆发,才想起: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压垮一代人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