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四川日报消息,近日,教育厅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在全省实施中小学春秋假制度。这意味着,中小学春秋假在四川实现落地。
四川实施春秋假遵循“因地制宜、合理设置、协同推进”的原则,尊重区域差异,兼顾学段差异,鼓励错峰安排。春秋假一般安排在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的期中前后(即4-5月、10-11月间),原则上分别安排3天。由各市(州)统筹,结合区域实际,弹性制定方案。春秋假可与法定节假日、双休日、春秋游等相衔接,乡村地区可与当地的农忙季相对应,民族地区可结合当地假期统筹安排。
今年以来,已有多地宣布实施春秋假这项制度。有了寒暑假,为啥还要放春秋假?已开始实施的地方是怎么放春秋假的?广泛推行有哪些卡点问题需要解决?
![]()
什么是春秋假?
春秋假是指在春季和秋季学期中,为中小学生增设有别于寒暑假的短假期。
早在20世纪,农村中小学就有“农忙假”,让孩子帮家里春种秋收。2004年,浙江省杭州市率先实施春秋假,成为全国最早探索的城市之一。今年以来,中央多部门发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设置春秋假”,多地随之推进。
今年以来,“春秋假”成了一个热点话题,多地也陆续开始探索实施春秋假。
4月12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海南省提振和扩大消费三年行动方案》,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鼓励带薪年休假与小长假连休,实现弹性错峰休假,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5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苏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若干措施》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试行将“五一”前3个工作日、“国庆”前3个工作日分别设置为中小学春假和秋假。
5月10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湖北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5月2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河南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8月1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贵州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探索中小学春秋假制度。
![]()
有了寒暑假,为何还要春秋假?
一给孩子“松口气”。
“孩子连续上课易疲劳,效率反而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张冠军认为,将学年拆分为“四季假期”,契合教育规律,能让孩子走出课堂,在自然与社会中实践所学。杭州春蕾中学教师陈丹怡举例:“语文新闻单元设有采访作业,春秋假里孩子能真实走进社会,比课堂模拟收获更多。”
二给亲子“腾时间”。
“放春秋假的时候不冷不热,出门玩特别舒服。爸爸妈妈可以利用这个假期带我出门旅行。”浙江省杭州蒋筑英学校学生纪一凡的话,说出了很多家庭的心声。春秋季气候宜人,家长带娃出门可以避开旅游高峰,亲子陪伴的质量“升级”。
三给社会“添活力”。
春秋假能分流寒暑假旅游压力,激发家庭错峰出游需求,带动餐饮、住宿、文旅消费。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9月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都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为服务消费“添活力”。
![]()
未广泛推行“卡点”在哪
目前,中小学春秋假没能在多数地区广泛推行,对此,有专家和家长认为,主要是因为一些现实问题有待解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没有实现的原因,一个就是各个地方都感到学业比较紧张;第二个原因,放春秋假涉及家长、涉及学校的一些工作安排,觉得比较麻烦。
从教育规律看,春秋假的设置确有可取之处。漫长的寒暑假某种程度上与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已有脱节。春秋季节气候宜人,是开展户外教学、社会实践的好时机。但任何教育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社会土壤。我国双职工家庭占绝大多数,父母双方均全职工作的比例很高。即便在现有假期模式下,“假期带娃难”已成为许多家庭的痛点,衍生出了庞大的课外班市场和隔代抚养现象。春秋假的设置,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困境,这也是不少网友持反对意见的原因。
另一个方面,据羊城晚报今年10月16日报道,近日,佛山公布中小学秋假安排后,有家长以“孩子放假家长无假带娃”“孩子应专注学习”为由投诉“取消秋假”,引发热议。而事实上,教育部门和学校已明确给出免费留校托管、学校组织校外实践、家长自行带娃三项解决方法,做好了兜底方案。有超过3000所中小学的广州,秋假“遇冷”,广州市教育局表示截至10月15日仅7所学校进行了秋假备案。
![]()
如果说没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兜底,家长们有顾虑,那佛山政策有兜底为何仍遭家长投诉呢?
“主张孩子应专注学习”的背后,暴露出部分家长将教育窄化为知识灌输、将假期等同于学业停滞的认知偏差。这种观念忽视了社会实践、自然体验对培养完整人格的不可替代价值,折射出功利教育观对家长群体的深度束缚。
但是,“有解仍投诉”也深层次地暴露了教育治理中长期积累的信任赤字与路径依赖。家长的反对声音,表面上源于现实困境与教育理念的差异,但其背后,是长期以来教育生态恶化所种下的苦果。政府部门对违规办学,尤其是对“掐尖”招生、超前教学等行为事实上的监管不力甚至纵容,破坏了教育的公平秩序与良性竞争环境,“鸡娃”与“内卷”成为家长的被迫选择。
当整个教育体系都在向“分数”看齐时,任何可能“耽误”学习时间的安排,都会触动家长敏感的神经。他们并非不理解素质教育与假期调节的价值,而是在畸形的竞争压力下,不敢让孩子“掉队”。这种心态的失衡,根源在于教育生态的失序。
佛山秋假风波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它提醒我们,修复被破坏的教育生态、重建公众对教育改革的信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彼端“欠的债”可影响此端的“公信力”。
佛山秋假政策中所附带的解决方案,已经体现了对家长实际困难的体恤。政府的责任在于坚持方向,并持续优化配套措施。教育主管部门既需要倾听民意、完善服务,更必须具备战略定力,引导社会理性思考教育的本质。
所以,春秋假如何放得好、放得开,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携手,协同解决配套政策、教育观念、社会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半岛新闻综合整理,素材来源:川观新闻、澎湃新闻、上游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上观新闻、央视新闻、羊城晚报等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