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5岁的朵朵在玩“宝宝巴士儿歌”时,突然指着屏幕问妈妈:“阿姨为什么穿那么少?”妈妈凑近一看,原本应该播放《小星星》的界面,竟跳出了“三女共侍一夫”的广告。这不是段子,是安徽合肥李女士的真实遭遇——她家孩子的童年,差点被这“虎狼词”搅了局。更让人心疼的是,类似情况不是个例,全国多地家长反映,宝宝巴士开屏广告会“摇一摇”跳转低俗直播,孩子误触后还会自动下载陌生软件。宝宝巴士紧急致歉,承认广告是第三方接入,可这“审核疏漏”的借口,能抚平孩子受惊的心吗?
![]()
图片源于网络
咱们当家长的,谁不想给孩子最好的?本想让孩子在儿歌里学“两只老虎”,结果却撞见“黑丝直播”,这哪是启蒙,分明是“误入歧途”!更让人气愤的是,企业一句“第三方责任”就想甩锅——可别忘了,《广告法》明文规定:面向孩子的平台,必须守住“无低俗”的底线!
咱们来掰扯掰扯——宝宝巴士作为“儿童专属”APP,吃着“启蒙”的红利,却赚着“擦边”的脏钱,这不是“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吗?第三方广告平台固然有问题,但宝宝巴士作为内容把关人,难道不该“守土有责”?就像家里请了保姆,孩子被带偏了,总不能全怪保姆“没看好”吧?
再往深了说,这背后是“流量至上”的畸形逻辑。宝宝巴士招股书显示,2020年广告合作收入近5亿,占营收七成以上。为了流量变现,他们把广告塞进开屏、弹窗,甚至用“摇一摇跳转”这种“流氓手段”强塞广告。可孩子的童年不是“广告位”,他们的眼睛里本该装着星星,而不是“虎狼词”!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种“低俗广告”早有“前科”。2023年央广网就曝光过学习机暗藏色情软件,连“家长管控模式”都能被破解。如今儿歌APP又“中招”,说明整个行业都在“带病狂奔”。监管不是没规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要求“智能终端需安装保护软件”,可企业呢?要么“装睡”,要么“装傻”!
这事儿不是“偶尔疏漏”,是“系统性失守”。守护孩子的数字童年,不能光靠企业“良心发现”,得让法律长出牙齿,让监管落到实处,让家长参与监督。您说,要是您家孩子点开儿歌APP,蹦出低俗广告,您会怎么办?是直接卸载,还是找企业理论?来评论区说说您的故事。
本文看法及观点仅供参考,细节如有纰漏和异议,还请补充和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