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网报道,10月30日的南海,注定会被铭记。就在当天美军“尼米兹”号航母发生了一起堪称尴尬的事故——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在起飞后不久便失控坠海,紧接着,30分钟内又有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发生故障,迫使两名飞行员弹射逃生,战机则坠入南海。这一连串事故,揭开了美军在南海的真实面目,也让外界对美国在这一海域的军事能力产生了质疑。美国海军以“尼米兹”号航母为核心的平台,似乎成了“南海滑铁卢”的象征。
然而,正当美军面临颜面尽失时,美国的战略决策者却急于找到“挽回颜面”的方法。就在这场意外的阴影下,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公开宣布,要联合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继续在南海展开所谓的“联合行动”。这一系列军事部署,背后是特朗普政府希望通过加大压力,展示美国在南海的战略主导地位。
![]()
可笑的是,美国在“找回场子”的过程中,恐怕注定会再次失手。美国的“肌肉秀”看似威风,但细细推敲,其底气却显得相当不足。赫格塞斯在东盟峰会期间声势浩大的“指责中国”,无非是希望通过抹黑中国,来掩盖美国在南海的尴尬处境。然而,一些不为人知的背后动因,让这一切显得格外不真实。
美国在南海的行为,一直以来都在激化局势,而如今的战略逻辑更具象征意义。随着“尼米兹”号航母的意外事故,赫格塞斯与特朗普显然意识到,单纯的军事存在并不足以彰显美军的强势地位。因此,试图通过联合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再度展示“美军同盟”的威慑力。具体来说,这次的联合军演可能会包括新一轮的海上巡逻以及战斗演习,尤其是在美国海军无法继续单独承担军事主导任务的背景下,与盟友的合作成为美国力图恢复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关键。
然而,美军的这种行动并非没有问题。首先,美国所依赖的“海马斯”高机动火箭炮系统,在面对南海辽阔的海洋环境时,其射程和威力都显得极其局限。即便美军在联合军演中力图展示威慑力,这种缺乏实际战略意义的“肌肉秀”只会让它的威慑效应大打折扣。更何况,连发射场地的选择都需要依赖菲律宾的巴拉望岛,这一外部依赖暴露了美军“客场作战”的困境。
![]()
在美国急于“找场子”时,中国的回应则显得冷静而有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迅速作出了回应,发声称任何干扰南海稳定的行为都将受到坚决反制。与此同时,中国海警船编队进入黄岩岛及周边海域,开展常态化的海上执法巡查,宣示了中国对南海的无可争辩的主权。
这场看似平淡的执法行动,恰恰透露了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从容与自信。相比美军依赖他国的军事合作来维持存在,中国则以实际行动展示了自己的主权。海警巡逻的合法性和“低调高效”的执行方式,与美国的高调军事存在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不仅在南海的硬实力上已经占据了优势,更通过法律手段和外交手腕,巧妙地回击了美国的挑衅。
对于美国来说,似乎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途径来恢复在南海的战略威慑力。从“尼米兹”号航母的事故,到“海马斯”系统的局限性,再到美国在菲律宾的“依赖”,这些问题都暴露出美军在南海的困境。美国虽然表面上维持了对南海的军事存在,但其背后的实力和战略都显得愈发苍白无力。
![]()
而中国则通过对南海的稳固控制和持续建设,逐步将南海打造成自己的“主场”。无论是岛屿建设,还是海上执法,中国都展现出了在这一海域的绝对主权地位。同时,中国还通过完善的监控设施、航天技术以及潜艇战力,进一步加深了对南海的掌控,确保每一次的军事或外交行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美方。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南海局势的变化,东南亚各国的立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许多东盟国家虽然一度与美国保持军事合作,但随着中国经济与贸易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国家选择在中美之间保持中立,或倾向于与中国展开更多经济与文化合作。在这一点上,美国的“盟友”策略恐怕也难以奏效。
总的来说,美国在南海的“找场子”行动,暴露了其在这一地区战略的深刻矛盾。依赖外部盟友、设备老化、战略调整失误,这些因素都让美国在南海的影响力逐渐衰退。相对而言,中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不仅牢牢把控着南海的主权,还通过更加理性和合法的方式应对美国的挑衅。
美方试图通过军事演习和联合行动恢复威慑力,但在中国的强大硬实力和高维度的外交策略面前,这些行动无非是试图掩饰自身困境的表面功夫。南海的主导权已经不再属于美国,未来的局势发展,显然将更多地倾向于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