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田珊
11月5日,在“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隆昌专场上,“传统产业”被多次提及。
![]()
发布会现场 田珊/摄
梳理隆昌兴盛发展的答卷不难发现,从“前山矿石后山炭,中间泥土做陶罐”的千年玻陶窑火,到田野间“稻渔共舞”的丰收图景,再到“三线建设”工业底子的活化利用,这座县域城市正用创新为“老树”嫁接“新枝”,书写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活篇章。
![]()
发布会现场展示区 田珊/摄
作为“玻陶之城”,隆昌玻陶早已创下“三个第一”的硬核成绩:西部产业规模首屈一指,玻璃酒瓶占据全国13%市场份额;陶缸产量全国第一,每四个酒坛就有一个“隆昌造”;高端市场占有率领跑全国县市,为茅台、五粮液等名酒供货,市场占有率高达45%。
但如今,这座“玻陶之城”不甘“靠土吃饭”,正以创新探寻一条“淬炼”之路。“近半数生产线完成绿色低碳的‘气改电’,能耗直降四分之一,这个产业集群也成功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隆昌市委副书记、市长任伟介绍,除了推动产业“智改数转”外,为破解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当地与浙江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高校共建研发中心,聚焦泥料配方优化、白酒催化效应提升等10项关键技术攻关,成功斩获44项实用新型专利。同时,与玻陶领域知名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定期举办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加速技术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据悉,目前,隆昌已培育9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建立6个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
![]()
资料图 唐广/摄
隆昌的产业焕新,不仅在于传统手工技艺的升级,还在于对“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底子的深度活化。上世纪“三线建设”中,隆昌打下扎实工业基础,如今这些“老根基”也在不断“发新枝”:隆昌铁路器材有限公司从当年的三线企业,成长为国内高铁扣件六大集成供应商之一;隆昌山川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结构件产品,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第一;我国第一个利用天然气生产炭黑的工业遗址——隆昌气矿炭黑厂,其自主创新的基因仍在延续。
不只如此,依托这份工业积淀,隆昌还紧盯新能源汽车配套赛道,通过“以企招商”“以链招商”培育本地配套企业,主办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推动校企合作,还引进布尔科技等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6.6亿元,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向智能化、高附加值领域迈进。
在田野间,隆昌同样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其中“稻渔”种养就是代表之一。今年“五一”小长假,仅靠着小龙虾就带动当地2亿元消费。
![]()
资料图 唐广/摄
其实,自古以来,隆昌就有冬水田养鱼的习惯。近年来,隆昌凭借传统“稻渔”种养模式,建设了川内首个以“稻渔”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17年以来,隆昌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出台奖补政策,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给当地小龙虾养殖提供了“一块好田”。隆昌还专门建专家大院、开展技术培训,手把手培养出不少稻田虾养殖的“土专家”“田秀才”。同时,率先布局西南地区首条小龙虾预制菜生产线,进一步打破时空限制,让鲜美的稻田虾走向全国、四季飘香。
![]()
资料图 唐广/摄
从工业窑火的“智”变,到农田里的“渔”乐,再到三线工业的“新生”,隆昌的实践证明: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只要找准创新切口,深耕本土优势,就能让“老树”抽出“新枝”,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持续领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