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一院胸外科程超教授团队携手麻醉科、手术室、放射介入科等科室,引入“经皮穿刺机器人”,与手术室“O臂CT”系统无缝对接,让传统须在局麻下进行的肺结节定位等穿刺操作,能够在手术室与手术治疗一站式完成,不仅能减轻患者穿刺痛感,还能降低穿刺风险、提升诊疗精准度和效率。
目前,该院已成功为八名肺结节患者实施一站式精准手术。其中一位患者接受了“肺部左侧转移灶消融+右侧转移灶切除”手术,另一位患者接受了“精准定位+楔形切除”手术。
![]()
“经皮穿刺机器人”与手术室“O臂CT”系统无缝对接,可实现精准穿刺。
从“经验穿刺”到“智能规划”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程超教授介绍,肺结节诊疗中,精准定位是核心关键。传统的肺结节穿刺需依赖医生手感和经验,常需反复扫描、多次调针,患者疼痛感明显,体验效果不佳。
而穿刺机器人系统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该系统基于O臂CT影像,实现全自动三维重建与路径规划,为患者量身定制最佳穿刺路径,精准避开骨骼、血管等重要结构。术中,机械臂稳定导航,实现“一步到位”精准穿刺,无需术中反复调整,大幅缩短操作时间,有效降低组织损伤风险。
在首批开展该技术的患者中,有一位甲状腺癌肺部转移的患者,他曾做过左肺肺叶切除手术,其肺部存在严重粘连,若再次手术则存在较大的并发症风险,而传统穿刺技术对于他来说也难度较高。
面对这一难题,经皮穿刺机器人系统发挥了其精准导航与稳定操作的优势,在全麻状态下,它将消融针一次精准送达患者胸膜下的转移灶,真正做到“指哪打哪”,成功实现肺转移灶的消融。
![]()
经皮穿刺机器人规划好穿刺路径后,医生安装穿刺针。
一次麻醉,肺部穿刺、消融、切除“一站式”完成
程超教授介绍,经皮穿刺机器人辅助下肺结节诊疗技术,还实现了医疗流程的革新。
也就是说,患者在同一个手术间、一次麻醉下,可以依次完成穿刺、定位、消融或切除等步骤,彻底告别此前多次麻醉、转运与等待的繁琐流程,整体手术时间显著缩短。
据悉,实施该技术的首例患者完成肺部双侧病灶的处理全程不足2小时;多位患者从穿刺定位到手术切除,几乎实现“零时差”衔接。而在传统模式下,患者须先在介入科指定的CT室进行穿刺定位,经过转运、等待后再进入手术室,整个过程不低于4小时。
程超教授表示:“我们打破了以往‘先穿刺、再手术’的传统模式,将原本需分两次进行的操作整合于一次麻醉中完成,显著减轻了患者的身心痛苦与手术创伤,使患者在更短时间、更小创伤中重获健康,真正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体验升级。”
![]()
中山一院胸外科程超教授团队与麻醉科、手术室、放射介入科等科室密切合作。
手术室内穿刺,将风险大大降低
“以前有患者曾说过,做一次肺部穿刺,比做一次手术还疼。”程超教授表示,传统肺部穿刺虽属微创,但由于是局部麻醉,患者疼痛感强,术后还存在出血、气胸等风险。
而利用经皮穿刺机器人技术,将穿刺置于全麻或静脉复合麻醉下进行,不仅让患者在无痛中完成诊疗,更构建起坚实的安全后盾——一旦穿刺或消融过程中出现出血等并发症,手术团队可立即响应,实现“分钟级”处置,彻底杜绝了传统穿刺术后因迟发出血等并发症而需二次手术的隐患。
程超教授强调,经皮穿刺机器人的引入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诊疗理念的革新,“它推动我们打破学科壁垒,借助AI机器人实现精准、安全、高效的一站式肺结节诊疗,让智慧医疗照亮每一位患者的康复之路。”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李文 通讯员 梁嘉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