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政策定调“稳楼市”,当核心城市土地拍卖频现“地王”,当开发商用真金白银押注核心资产,这场房产游戏的规则正在悄悄改变。先来看一组扎心的数据:2025年一季度,北京、上海、深圳核心区房价同比微涨2%-5%,而三四线城市平均跌幅达5%-10%。
![]()
更戏剧性的是,上海前滩一套120㎡次新房,挂牌3个月涨价50万仍被秒抢;而青岛某郊区盘降价20%,半年仅卖出3套。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背后,是楼市进入“极致分化”时代的信号。
政策层面的变化比天气预报更直接。政府甩出5000亿专项资金“保交楼”,央行连续降准降息,房贷利率跌破3%,首付比例最低15%。这些政策组合拳,直接让购房成本砍半——深圳一套500万的房子,现在首付只要75万,月供比2022年减少3000元。
更关键的是,一线城市悄悄放宽限购,上海临港新片区取消“社保满5年”限制,杭州直接给人才发10万购房补贴。这些政策不是刺激普涨,而是给核心区的合理需求开绿灯。
![]()
此外,实行房贷低利率政策,作用会逐渐显现。假如买房投入100万,一年也不过3万多利息,有的地方还贴息,其实就2万多的成本,即便房价不涨,损失的也不过是这点利息,但你说一年不涨,两年、三年,五年还不涨吗?若一涨,那就不是几个点的问题了。所以,低利率不仅是节约支出成本,更是调动大家算买房账的积极性,敢于入市。
有人说,都是你主观臆测,这些年房价涨了这么多了,你怎么就笃定国家还要把楼市救起来呢?这其实不是主观看法哈,这是现阶段的形势所决定了的:
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房地产与金融、经济的关联性太强了,地产商在这么多年滚动积累的债务实在是太庞大,开始说的是出房企白名单,救房企,但后面很快就改为直接救项目。原因很清楚,房企负债太高了,救不过来。
![]()
但是即便是救项目,这个数据也是足够庞大的,第一批上报的白名单项目就达1.2万个,一个项目算注资3亿,那也是3-4万亿资金量。现实是,上报的项目不过是冰山一角,如果把所有项目都注资一遍,需要几十万亿都是可能的。很显然,国家不可能那么干,因为全国一年财政收入也不过20来万亿,全用来救房地产项目,想啥呢?
所以,最现实的做法是,注资一部分项目,让大家看到国家不是不管的,让房企和购房者都有信心,同时继续加大需求端和供应端的政策支持,通过楼市回暖带动其他没有注资项目的去化。看清楚逻辑了吧,楼市回暖、上涨是必然要求,否则,这个市场就玩不下去了,留下如日本90年代初的楼市烂账,失去二十年的代价不是谁都能承受的。
国家要做的事,一定能做成功。何况楼市本身就是政策市,每一次大救,必然迎来强力反弹,甚至暴涨。类似2015年那波大力救市,年初到6月份那段时间,市场人气非常低迷,都不谈房子了,但经过一系列关键措施发挥作用后,下半年9-10月份开始,一些楼盘开始收回折扣并调价,翻年后,二手房挂牌价纷纷大幅上调,房价直接来一个30%的上涨,主要是氛围到了,大家像约好了一样。
![]()
但是,在这轮楼市中买房,跟以前确实有区别,主要不是考虑接下来涨不涨的问题,而是担心大涨后,市场将会出现怎样的分化?这需要未雨绸缪,在大涨之前就要铺排好。否则,当潮水褪去后,就容易被搁浅在沙滩上。
2025年的楼市,本质是一场“资源再分配”的游戏。政策在托底,但只托核心区的底;资本在入场,但只买优质资产;人口在流动,但只流向有产业的城市。
高价卖房的人是否后悔,关键看你有没有看懂这场游戏的规则:当房子褪去金融属性,最终拼的还是“地段价值”和“居住品质”。这两个要素,永远是优质资产的“压舱石”。
所以,如果你打算卖房,先回答三个问题:这个城市有没有持续流入的年轻人?这个板块有没有拿得出手的产业?
![]()
这套房子能不能满足未来10年的家庭需求?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你可能卖早了;如果全是否定的,恭喜你,及时止损了。楼市的真相从来不是“涨”或“跌”,而是“分化”——核心城市的核心区,正在成为少数人的“避险港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