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百年化工企业在 2024 年 3 月拆除本土生产线时,其负责人的一句话戳破了欧洲产业的尴尬处境:“中国工业电价是德国的 1/3,还有完整供应链,我们不搬就是等死。” 近期 “欧洲产业被中美分食” 的讨论沸沸扬扬,但剥开表象会发现,德国乃至欧洲的困境,更多是政客亲手制造的政策困局 —— 从盲目关闭核电火电,到北溪事件后的能源危机,再到与企业利益背道而驰的 “去中国化” 口号,德国工业正在经历一场 “自我失血”,而中国正成为企业自救的重要选择。
![]()
能源政策 “自杀式操作”:拆电厂容易,补缺口太难
2023 年 4 月 15 日,德国最后三座核电站正式停运,这个曾拥有 17 座核电站、核电占比一度达 30% 的国家,彻底告别了核电时代。更早在 2010 年起,德国就启动火电厂拆除计划,截至 2023 年,累计关闭 89 座燃煤电厂,火电占比从 40% 骤降至 15%。政客们高举 “碳中和” 旗帜,却忽视了能源转型的现实逻辑 —— 可再生能源虽在 2023 年占比达 46%,但风电、光伏的间歇性导致电网稳定性不足,去年冬季德国电网多次发布电力缺口预警,不得不临时从法国进口核电补充。
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更是给德国能源危机 “雪上加霜”。2021 年,俄罗斯天然气占德国进口量的 55%,价格仅为美国 LNG 的 1/3;而到 2023 年,这一比例暴跌至 9%,德国转而从美国进口高价天然气,成本飙升 3 倍。多重因素叠加下,德国工业用电价格从 2020 年的 0.08 欧元 / 千瓦时,暴涨至 2023 年的 0.26 欧元 / 千瓦时,涨幅高达 230%。
能源成本的飙升,直接冲击德国支柱产业。2023 年德国工业产值同比下降 1.2%,其中化工行业产值跌 4.1%,钢铁产量降 3.8%,汽车制造业产值下滑 2.3%。更致命的是中小企业的 “倒下潮”—— 全年 1.2 万家中小企业因能源成本过高倒闭,同比增加 35%,其中 60% 集中在机械制造、金属加工等传统优势领域。正如德国工商大会主席阿德里安所言:“我们不是在淘汰落后产能,而是在亲手摧毁工业根基。”
![]()
企业用脚投票:100 亿欧元项目背后的 “中国选择”
当德国政客忙着推动 “去中国化”“供应链多元化” 时,德国企业却用真金白银投向中国。2022 年,巴斯夫宣布在广东湛江建设一体化基地,总投资约 100 亿欧元 —— 这是巴斯夫成立 156 年来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第三大化工基地,直接创造 1.2 万个就业岗位。巴斯夫 CEO 薄睦乐毫不避讳:“中国不仅有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场,更有稳定的天然气供应和可再生能源配套,这里的生产成本比德国低 40%。”
宝马集团的选择同样具有代表性。2024 年,宝马沈阳工厂产能提升至 80 万辆,占其全球总产能的 18%,同时投资 10 亿欧元建设动力电池中心,实现从电芯到电池包的全链条本地化。数据显示,2023 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达 115 亿欧元,同比增长 12%,其中汽车、化工、机械制造三大行业占比超 70%。
德国企业扎堆来华,绝非偶然。除了能源成本优势,中国完整的产业链配套是关键吸引力 —— 以汽车行业为例,德国车企在华可实现从发动机、变速箱到电子元件的 100% 本地化采购,物流成本比从欧洲进口降低 30% 以上。更重要的是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2023 年中国汽车销量达 2686 万辆,其中德系车占比 22%,是德国本土市场销量的 2.5 倍;化工领域,中国塑料、橡胶消费量占全球 35%,为巴斯夫等企业提供了持续增长空间。
![]()
政商撕裂:“回流号召” 为何成 “空头支票”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在 2023 年提出 “工业回流计划”,要求德国企业减少对华投资,甚至威胁对 “关键领域” 对华投资设限。但现实给了政客一记耳光:2023 年德国汽车行业海外投资中,60% 流向中国,同比增加 15%;化工行业对华投资同比增长 21%,远超对其他地区的投资增速。
企业不愿回流,根源在于德国本土的 “硬伤” 难以解决。要吸引企业回归,首先需稳定能源供应,但德国可再生能源建设严重滞后 ——2023 年风电新增装机量仅完成计划的 60%,电网改造需投入 500 亿欧元,却因联盟党与绿党的分歧迟迟无法落地。基建方面更显颓势:德国铁路货运准点率从 2010 年的 95% 降至 2023 年的 78%,高速公路老化率达 35%,改造资金缺口超 800 亿欧元。德国工商大会的调查显示,83% 的企业认为 “本土能源成本高、基建落后” 是阻碍回流的主因,仅有 12% 的企业考虑响应 “回流号召”。
更讽刺的是,德国政客一边喊 “去中国化”,一边依赖中国供应链。2023 年,德国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零部件占比达 45%,光伏组件占比 70%,锂电池材料占比 58%。若真要切断与中国的合作,德国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将面临 “无米之炊”。正如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勒所言:“政客们活在理想里,而企业要活在现实中 —— 我们不能既让企业放弃中国市场,又不给他们解决本土的问题。”
![]()
欧洲困局:不是被分食,而是自失竞争力
德国的困境,是欧洲产业问题的缩影。2023 年欧元区工业产值同比下降 0.8%,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大经济体均现负增长;而同期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 5.6%,美国增长 1.9%。所谓 “中美分食欧洲产业”,本质是市场对效率和稳定性的选择 —— 美国靠《通胀削减法案》提供高额补贴,中国靠成本、产业链和市场优势,而欧洲却在政策摇摆中失去竞争力。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3 年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份额达 12%,同比增长 5 个百分点;而德国本土电动汽车产量下降 8%,原因是德国电池成本比中国高 40%,能源成本占比达 25%,中国仅为 10%。欧洲理事会前主席范龙佩曾警告:“欧洲不能把产业流失归咎于中美,而是要反思自己 —— 当我们在争论环保目标时,中国在建工厂;当我们在拆电厂时,美国在补基建。”
![]()
如今,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废弃厂房与中国湛江巴斯夫基地的建设热潮,形成鲜明对比。这场跨越大陆的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 “利益争夺”,而是对政策理性的考验。对于德国乃至欧洲而言,若不能正视能源政策的失误、弥合政商分歧,重建工业竞争力,恐怕真的会在全球产业格局中逐渐边缘化。毕竟,没有任何一个工业强国,能靠 “拆电厂、断能源、拒市场” 走向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