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市场传出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的消息,KKR、方源资本、太盟投资、高瓴资本等均表示愿意接盘。
![]()
经过近半年的博弈,终于有了结果!
11月4日,星巴克官宣与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其中,博裕投资将出资40亿美元至多持有60%的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向合资企业进行品牌和知识产权授权。
星巴克“欲走还留”,保留了40%的股权,显然是吸取了麦当劳出售中国业务的“经验教训”。
2017年,麦当劳以20.8亿美元,将中国业务80%的股权出售给中国中信集团与美国凯雷投资集团,原运营主体由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随之更名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
其中,中信集团持股52%,凯雷投资持股28%,麦当劳仅保留20%。
中信集团入主后,进行本土化改造,门店数量6年翻倍至超6000家,供应链本土化率达95%,业绩大幅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麦当劳于2023年斥资40亿美元向凯雷投资回购了其所持有的28%的股权,持股比例增至48%。
6年前以40亿美元出售80%的股权,6年后以近两倍的40亿美元仅仅回购了28%的股权,麦当劳吃亏了吗?
也不尽然!如果没有中信的入主,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因此,将52%的股权出售给中信集团是正确的,但“便宜”了第三方凯雷投资。
凯雷投资2017年购入28%的股权耗资7.28亿美元,2023年出售给麦当劳为40亿美元,大赚近5.5倍。
有了前车之鉴,星巴克在出售中国业务时保留了40%的较高比例股权,不带第三方玩了,希望获得更多的股权增值收益。
这个股权增值同样建立在门店数量的大规模扩张的基础上,将由现有8000家门店逐步拓展至2万家。
近年来,在瑞幸和库迪的冲击下,星巴克中国的市场份额从2017年42%的峰值,下滑至2024年的14%。瑞幸咖啡以35%的市场份额登顶,库迪则以12%的份额紧随其后,形成对星巴克的夹击。
目前,瑞幸咖啡的线下门店数超过2.4万家,是星巴克中国的三倍,给了后者想象空间。
但星巴克和麦当劳的逻辑不同,不能简单地刻舟求剑!
麦当劳20~30元的套餐,是很多中式快餐的平替;而星巴克同样价位的咖啡,则要面临瑞幸和库迪9.9甚至2.99元单价的向下牵引。
更何况,咖啡也不是什么刚需,自己冲也行,喝茶喝白开水也行。
博裕投资成立于2011年,是由中国平安集团前总经理张子欣及TPG资本前中国区高管马雪征联合创立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总部位于开曼群岛,在香港、北京、上海等地设有分支机构。
所谓“另类”,是相对“传统”而言!
传统资产是指股票、债券等在公开市场交易的证券;另类资产,包括实物资产、金融工具、房地产、私募股权、对冲基金等。
今年以来,博裕投资出尽风头:
1、3月3日,以基石投资者身份投资4000万美元的蜜雪冰城在港股上市,当日收盘市值超过1000亿港元。
2、4月,现金要约收购了港股上市公司金科服务约55.91%的股权,获得控股权。
2、5月,收购了高端百货北京SKP的42~45%的股权,成为共同控制人之一。
1999年,星巴克开始进入中国市场,首店于当年1月在北京国贸开业。
当时采取了代理制,星巴克一共找了三家合作伙伴:北京美大咖啡代理京津等北方地区,香港美心集团代理香港和深圳,统一集团则代理台湾和江浙沪地区。
2006~2017年,星巴克陆续收回在大陆的经营权,实现全面直营。
此次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外企的“狼性”不足,在与本土同行竞争中处于下风,这个问题不是请几个本土高管就能解决的。
只有出让大部分股权给本土资本,让熟悉对手和环境的本土团队主导,才是比较可行的办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