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唐代女诗人群体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在男性主导的唐诗史上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印记。
据统计,有唐一代的女性诗人约207位,这一数据基于专家考证,涵盖唐朝289年间(618~906)有诗作传世的女性创作者。也有学者认为是111位或146位。但前者仅统计“出色诗人”,后者权威性不足,未获主流采纳。我们今天介绍其中的二十位,她们是李冶,薛涛,刘采春,鱼玄机,上官婉儿,武则天,杜秋娘,薛媛,陈玉兰,杨玉环,葛鸦儿,江采萍,徐惠,关盼盼(无法确证关盼盼创作过诗词,但是有多位诗人写过关于她的诗,而且其中有作品被误传为她所作,所以本文也说说她),鲍君徽,裴羽仙,盛小丛,晁采,武昌妓,安邑坊女,湘驿女子。
在大唐王朝那座由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巨擘构筑的煌煌诗歌殿堂旁,还存有一座由女性诗人构筑且群芳竞艳别具韵味的“后花园”。女诗人们以不凡的才情、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在诗歌的星空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痕。她们身份各异——有道士、歌伎、嫔妃、官员、宫女、闺秀、贫妇,但共同用诗歌谱写出了属于唐代女性独有的音符。
提纲
一、四大女诗人
二、宫廷女诗人
三、市井女诗人
四、其他女诗人
正文
一、四大女诗人
李冶(约730~784),中唐著名女诗人,十一岁时曾被送入玉真观做道士,改名季兰(《太平广记》作“秀兰”)。她与后文要介绍的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李冶诗作散佚严重,《全唐诗》仅存16首,包括五言、七言、六言诗及若干残句。她的诗,清丽、细腻,以自然意象承载深情,既有女性特有的柔婉,又透露出超越性别的哲思与旷达,在中唐诗歌中独树一帜。她与茶圣陆羽、诗僧皎然、大诗人刘长卿交往酬唱,与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情意投合,还曾与朱放和阎伯钧有恋情。刘长卿称其为“女中诗豪”(“诗豪”是刘禹锡);明代评论家钟惺《名媛诗归》赞其风格在“大历十子中亦属上乘”。唐代诗评家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赞李冶:“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兰则不然。形器既雄,诗意亦荡。自鲍照以下,罕有其伦。上比班姬(班昭)则不足,下比韩英(兰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妪。”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其为“大历正音”。
[延伸介绍:韩兰英又名韩蔺英。南北朝时期南朝齐(宋齐梁陈的齐)的女诗人,与鲍照的胞妹鲍令晖齐名。其诗作大多失佚,现仅存一首《为颜氏作》(又名《奉诏为颜氏赋诗》):
丝竹犹在御,
愁人独向隅。
弃置将已矣,
谁怜微薄躯?
李冶出生的730年,大诗人、曾任著作郎、抬举过白居易的顾况也出生了;另一位有影响的诗人张说(读yue)去世了;李白这一年赴京求仕但失意而归;而孟浩然则在吴越一带漫游]
![]()
她的十六首存世诗作我们都列出——
1. 《相思怨》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以海水之深反衬相思之无尽,琴声与心绪交织,尽显凄婉缠绵,被誉为“相思绝调”)
2. 《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充满哲理的六言诗,洞察人情。末句以夫妻关系的微妙道尽人世沧桑,堪称唐代女性觉醒的先声)
3. 《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记录病中与陆羽(陆羽字鸿渐)的相聚,感慨人生际遇。]
4. 《寄校书七兄》
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馀。
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
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
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
[兄长赴秘书省任职校书郎途中,李冶以诗寄情,既表达对兄长的牵挂,末句又引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典故——鲍照由建康赴江州就职途中经“大雷岸”(今安徽境内),即景生情给妹妹鲍令晖写了一封骈体书信——传递骨肉相思之情]
5.《得阎伯钧书》
情来对镜懒梳头,暮雨萧萧庭树秋。
莫怪阑干垂玉箸,只缘惆怅对银钩。
(写尽了收信后情思萦绕、无心梳妆的惆怅。书香君也想知道阎伯钧到底写了什么令李冶如此怅惘,可惜没有查到)
6.《送阎二十六赴剡县》
流水阊门外,孤舟日复西。
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
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
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
(送别恋人之作,以芳草喻离情。化用东汉刘晨、阮肇天台山遇仙典故。吴苑、剡溪等意象勾勒出独特意境。末句“莫学阮郎迷”既是对友人的叮嘱,亦暗含对神话结局的引申,体现了唐代诗作含蓄隽永的艺术特色和对神话故事的借鉴与传承)
7. 《感兴》
朝云暮雨两相随,去雁来人有归期。
玉枕只知长下泪,银灯空照不眠时。
仰看明月翻含情,俯盼流波欲寄词。
却忆初闻凤楼曲,教人寂寞复相思。
(以朝云暮雨喻情爱无常,写尽相思孤寂)
8. 《春闺怨》
百尺井栏上,数株桃已红。
念君辽海北,抛妾宋家东。
(此为残句,以桃红春色反衬思妇幽怨,语言凝练。)
9. 《柳》
最爱纤纤曲水滨,夕阳移影过青蘋。
东风又染一年绿,楚客更伤千里春。
低叶已藏依岸棹,高枝应闭上楼人。
舞腰渐重烟光老,散作飞绵惹翠裀。
(咏柳寄怀,借柳絮飘飞暗喻身世漂泊)
10. 《结素鱼贻友人》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以“鱼传尺素”的典故,表达对友人的坦诚思念)
11. 《明月夜留别》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层城,昆仑山最高处,一名天庭,此诗中代指帝都。月夜留别之作,以月光遍照天地象征相思无远弗届)
12.《寄朱放》
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
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
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
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
[此诗写于李冶做道士期间。据说李冶少女时代曾邂逅隐居山中的朱放(中唐诗人,与戴叔伦刘长卿交好,代表作《题竹林寺》:“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殷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两人有短暂恋情,朱放后来去江西做官,这段恋情就不了了之。但李冶牵挂在心,写了这首诗寄给朱放。]
13.《春愁》
春风吹动花枝摇,愁绪萦绕心头悄。
寂寞独坐花园里,思念如海泛滔滔。
14.《夜雨》
夜雨细细湿花枝,思念如影随心悲。
寂寞心事难言说,只能倾诉给明月。
15.《秋思》
秋风吹落黄叶飘,思念如此满心遥。
寂寞凭栏望远方,似乎听到故乡笑。
16.《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
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旧峰。
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谩相逢。
(李冶晚年受天子之召入宫。这是诗人临行写给朋友们的道别诗。此后不久,因曾给叛将朱泚写诗而被唐德宗下令棒杀。唏嘘!)
![]()
薛涛(768~832),字洪度。8岁即显露诗才,16岁被迫入乐籍成为官伎,21岁献诗《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得以脱籍。定居成都浣花溪期间,与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同时代著名诗人们时有酬唱,有“女校书”雅称。晚年隐逸,大和年间(827~835)在成都碧鸡坊建“吟诗楼“,自制桃红色带花纹的诗笺纸(时人美之曰“薛涛笺”)。其诗善用自然意象,用语清丽婉约,情感细腻浓烈,但后期诗风渐趋沉郁。现存约90首,收录于《全唐诗》及后世辑本。明代杨慎评其诗“有讽谕而不露,得诗人之妙”。她的书法也颇有造诣。
(延伸介绍:薛涛出生的768年,诗人韩愈出生;诗人岑参罢官、客居成都;杜甫抵江陵、居公安、去岳阳。薛涛去世的832年,诗人贯休出生;诗人许浑中进士;白居易在香山寺结香火社,始自称“香山居士”)
书香君选出薛涛最具代表性的十一篇诗作——
1.《春望词》四首选二
其一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其二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以花开花落喻人生聚散,语言简淡而情思绵长,是其早期诗风的典型代表。明人郭炜《古今女诗选》评曰:“不同悲”胜“不同赏”多多。)
2. 《牡丹》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借牡丹寄寓对爱情的执着,化用巫山神女、武陵桃源典故,含蓄深沉)
3. 《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化用《诗经》意境,以秋景渲染离情,将离别之愁写得空灵而苍凉。末句“离梦杳如关塞长”虚实相生,意境悠远,被赞“可与唐才子竞雄”)
4. 《池上双鸟》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
(通过双鸟意象寄托对美满爱情的向往,语言明快而寓意深远)
5. 《谒巫山庙》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咏史怀古之作,冷峻反思楚王神女传说,展现女性独立视角)
6. 《筹边楼》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晚年代表作,忧国忧民,气象雄浑,立意高远,被赞“最具男子气魄”)
7. 《秋泉》
冷色初澄一带烟,幽声遥泻十丝弦。
长来枕上牵情思,不使愁人半夜眠。
(以泉声写愁绪,物我交融,颇见其诗“工绝句,无雌声”的特点)
8. 《柳絮》
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
他家本是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
(借柳絮飘零喻身世之悲。柔中带刚,耐人寻味)
9. 《寄张元夫》
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以伯牙绝弦典故,表达知音难觅之孤寂,情感沉郁苍凉)
10. 《十离诗·犬离主》(选一)
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
无端咬著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
(该组诗以“离”为主题,借物喻己,新奇而直白,暗含被贬谪后的委屈与无奈)
11.《赠远二首》
其一
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
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
其二
扰弱新蒲叶又齐,春深花发塞前溪。
知君未转秦关骑,月照千门掩袖啼。
(虚实结合,以对比、反衬、象征、用典等手法,表达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与牵挂。明代诗人郭炜《古今女诗选》评曰:“新蒲”着“扰弱”二字,妙甚!)
![]()
刘采春(约785~约817),歌手、诗人。
其生平与诗作的归属在历史上有不同说法。她更为人知的身份是“参军戏”艺人(“参军戏”是古代一种戏曲形式,由优伶演出衍变而成。五胡十六国的后赵时期,曾有优伶演出时穿官服扮作参军,其他优伶则从旁戏弄调侃,这种滑稽的表演形式被称为“参军戏”。至晚唐发展为多人演出,情节也逐渐复杂。除男角外,还增加了女角出场。刘采春的参军戏在当时影响力最大。她就类似于现在的偶像戏剧演员、网红流行歌手),她与丈夫周季崇、大伯周季南等人组成的家庭戏班,演出于大江南北,风行一时。她的歌唱表演,内容通俗真挚,颇得市民共情,以致“采春一唱是曲,闺妇、行人莫不涟泣”。
(延伸介绍:她出生的785年,诗人张祜出生;诗人韦应物任江州刺史;诗人张籍、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她去世的817年,韩愈跟从裴度征淮西)
大诗人元稹也非常赏识她,曾作诗《赠刘采春》:
新妆巧样画双蛾,谩裹常州透额罗。
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
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
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
《唐才子传》记载,刘采春最著名的作品是《啰唝曲》(又名《望夫歌》)六首。《全唐诗》也录此六首并以刘采春为作者。但明人胡应麟不认同,其《诗薮》曰:“(六首中)四首工甚,非晚唐调,…今系采春,非也。”
清人方以智《通雅.乐曲》云:“啰唝犹来罗”。“来罗”有盼望远行人归来之意。
《啰唝曲》(《望夫歌》)六首
其一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其二
借问东园柳,枯来得几年?
自无枝叶分,莫怨太阳偏。
其三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其四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其五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
其六
昨日北风寒,牵船浦里安。
潮来打缆断,摇橹始知难。
正如许多民歌一样,《啰唝曲》的文本可能经过了文人的记录整理甚至润色,也可能吸取了民间的其他创作成果。但由于刘采春是这些歌曲最杰出的演唱者和传播者,所以《全唐诗》《唐才子传》等历史记录均将《啰唝曲》的著作权归于她名下。退一步说,即便原作不是她一己之力所为,她在表演中的二度创作,对该六首诗的流传居功至伟。我们通过这些诗作,可以感受唐代一位杰出女艺术家的情感世界和她所代表的朴素的市井之声。
总而言之,《啰唝曲六首》是唐代诗歌中一颗别具光彩的明珠,它以通俗真挚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唐代社会特定阶层女性(商妇、离妇)的生活和情感,其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
鱼玄机(844–868),长安人。初名鱼幼微。字蕙兰。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她“性聪慧,好读书,尤工诗”,才华横溢却命途多舛。其诗作情感真挚、语言隽永。现存五十首,收于《全唐诗》。
[延伸介绍:她出生的844年(唐武宗会昌四年),诗人赵嘏、马戴、项斯,中进士]
鱼玄机曾为补阙李亿的妾,因李妻不容,被送至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她与温庭筠为忘年交且经常唱和(温庭筠866年去世,而鱼玄机绝没想到再过两年她也会离开这个世界),与当时文人雅士也交往甚多。后因情感猜疑、嫉妒,打死了自己的婢女绿翘,事发被京兆尹温璋处死。时年仅25岁(一说鱼玄机死于871年)。具体情况令人唏嘘遗憾,大家可网搜,这里不多介绍。
我们列出她的十首代表作——
1 .《赠邻女》
(一作《寄李亿员外》)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写爱情的追求与幻灭,直击女性的情爱困境。“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道出了她对真挚爱情的渴望与失望,已成为千古名句)
2.《隔汉江寄子安》
江南江北愁望,相思相忆空吟。
鸳鸯暖卧沙浦,鸂鶒闲飞橘林。
烟里歌声隐隐,渡头月色沉沉。
含情咫尺千里,况听家家远砧。
(子安是李亿的字。鱼玄机与李亿因温庭筠撮合而相识,李亿纳鱼玄机为妾。这段婚姻因李亿原配裴氏的嫉妒终告破裂,鱼玄机被迫出家为道士)
3.《江陵愁望寄子安》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以江水之无穷喻相思之不绝,缠绵悱恻,感人至深。“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比喻生动,已成名句)
4.《赋得江边柳》
(一作《临江树》)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借物抒怀,通篇咏柳而无一"柳"字,暗喻自己的身世处境。这是鱼玄机少女时代的作品,写景工丽,深受温庭筠赞赏)
5.《冬夜寄温飞卿》
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
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
疏散未闲终遂愿,盛衰空见本来心。
幽栖莫定梧桐处,暮雀啾啾空绕林。
(温飞卿即温庭筠。一二句叙述诗人冬夜苦吟、辗转难眠的孤寂,流露对恩师温庭筠的深切思念;三四句借秋景抒发时光易逝、世事更迭的怅惘;后四句暗含诗人虽有隐逸之志却难以实现的无奈以及居无定所的漂泊感)
6.《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流露出无法与男子同台竞技的遗憾与不甘)
7.《卖残牡丹》
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
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
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
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
(以牡丹自况,寄托因清高不被赏识的境遇)
8 .《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
无限荷香染暑衣,阮郎何处弄船归。
自惭不及鸳鸯侣,犹得双双近钓矶。
(诗提中的李端公,指诗人、才子李郢,“端公”是唐人对侍御史的别称、尊称,亦称台端,因侍御史主掌御史台事务而得名。李郢做过侍御史故有此称。他为人处世清心寡欲、洒脱不羁。鱼玄机倾慕他并写了这首诗。诗以《搜神记》里的“阮郎”代指李郢,以鸳鸯成双反衬自己形单影只,表达了对所爱之人的深切思念和渴望相守的情感,凸显鱼玄机在爱情中的主动、浪漫和豪放)
9.《闺怨》
靡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
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
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
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
(思妇对远行夫君的深切思念和孤独哀怨之情。通过蘼芜、斜晖、鸿雁等意象描写和邻家夫婿归来的衬托,表达女子独守空闺的凄凉与期盼落空的伤感)
10.《暮春有感寄友人》
莺语惊残梦,轻妆改泪容。
竹阴初月薄,江静晚烟浓。
湿觜衔泥燕,香须采蕊蜂。
独怜无限思,吟罢亚枝松。
(首联以黄莺惊梦、泪染妆容的细节,暗示无人陪伴的孤寂;颔联渲染朦胧月夜与静谧江景,强化了内心的凄凉;颈联以燕子衔泥、蜜蜂采花反衬诗人的落寞;尾联抒发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其愁绪之重甚至压低了松枝。全诗情景交融,将鱼玄机寄人篱下的孤苦、哀愁与对友人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以上四位,李冶、薛涛、刘采春、鱼玄机,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薛涛被推为“唐代女诗人之冠”;李冶、鱼玄机并称“女冠诗人双璧”——李冶以哲思见长,鱼玄机则以艳情惊世,她们共同打破了“闺阁诗”的局限。
她们以才艺抗衡命运,“薛涛笺”、“女校书”还成为唐代的文化符号之一。而薛涛与元稹、李冶与皎然、鱼玄机与温庭筠的酬唱,也体现了唐代异性诗人间交流的开放风气。另一方面,不同的认知和追求也决定了她们不同的人生轨迹——薛涛与鱼玄机虽然均因父亲早逝而沦落,但薛涛通过制笺、隐居实现了精神独立,而鱼玄机则因情感绝望最终以悲剧收场。
![]()
二、宫廷女诗人
上官婉儿(664~710),初唐诗人、宰相上官仪的孙女,唐代著名的女诗人、武则天时期的内舍人(负责起草诏旨、参议表章等事务的官员)。现存诗三十余首,以奉和应制、写景咏物为主。虽受宫廷诗风影响,但部分作品突破浮艳、融入了个人情思与自然意象,风格清丽。
[延伸介绍: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在高宗麟德元年(664)被武后诛杀。同年,上官婉儿出生,但祖父已先死了。王勃那年参加策论考试,高中及第]
上官婉儿自幼入宫为婢、中宗景龙二年(708年,也是杜审言去世的那一年)由婕妤封为昭容,后成为武则天“内舍人”;少帝唐隆元年(710年),上官婉儿和韦后、安乐公主被临淄王李隆基联合禁军所杀。
(延伸介绍:那一年,诗人王翰中进士)
她的诗作和曲折生平构成了唐代女性文学世界中的重要内容。书香君选出她的五首代表作:
1. 《彩书怨》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闺怨主题,借秋景抒写对远行人的思念,语言婉约,意境深远。首句化用《楚辞》“洞庭波兮木叶下”)
2.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其五)
攀藤招逸客,偃桂协幽情。
水中看树影,风里听松声。
(描绘园林山水之趣,语言简淡,充满隐逸情怀。“水中看树影”以倒影写静景,动静相生,颇具禅意)
3.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
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
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应制诗,咏剪彩花的精巧工艺,暗含对自然与人工的哲思。末句“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以花喻人,含蓄隽永)
4. 《驾幸三会寺应制》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
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
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
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
(应制诗中的典范,气象恢弘,展现盛唐宫廷诗的富丽堂皇。 “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对仗工整,勾勒出壮阔的地理景观)
5. 《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
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
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
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
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记录重阳节宫廷盛事,融合佛教元素与节日庆典,庄重典雅。“塔类承天涌”以夸张笔法描绘慈恩寺塔高耸入云之景)
![]()
武则天(624―705),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延伸介绍:武则天出生的624年,唐朝平定江南,完成统一;突厥兵逼豳州、与唐朝订立盟约后退兵。武则天去世的705年,苏轼的远祖、大诗人苏味道去世;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三位大诗人被贬)。
武则天早期作品如《如意娘》展现的是女性的柔美,对盛唐爱情诗影响较大;登基后的作品风格刚健宏阔,展现的是她的政治抱负与帝王气度,虽然文学价值一般,但对于了解武周政治生态与女性统治者心理状况有参考价值。我们挑选她以下三首代表作:
1.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此诗作于武则天感业寺为尼时期,是她最具个人情感色彩的作品。
“看朱成碧”以视觉错乱写相思成疾,开创唐代闺怨诗新境(李白在《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中曾化用此句,写下“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倾始红”)。后两句将抽象的“长下泪”与具象的“石榴裙”比证,情感直白、炽热]
2. 《腊日宣诏幸上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作于武则天称帝时期,又名《催花诗》,以命令口吻对自然界发号施令,暗含“号令天下”的政治隐喻。说她霸气,不如说她狂妄)
3. 《曳鼎歌》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
唐虞继踵,汤禹乘时。
天下光宅,海内雍熙。
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此诗刻于武则天所铸九鼎之上,是典型的政治颂诗。全诗串联三皇五帝至夏禹的圣王系谱,强调武周政权的历史正统性。巧合的是,末句中的“隆基”二字正好是她的孙子、后来的唐玄宗的名字,而玄宗在位的大部分时间正是盛唐,后世视这句诗为历史预言)
杨玉环( 719-756 ),于天宝三年(744)被唐玄宗纳为妃。杨玉环本是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玄宗授意她出家为尼换个身份,改名“太真”(白居易《长恨歌》有“中有一人字太真”)。杨玉环通晓音律,擅长舞蹈,是唐代宫廷音乐舞蹈的核心人物,并且很受宠,地位之高几同于皇后。755年末,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途中在禁军要挟下,在马嵬坡赐死杨贵妃,那时已是756年初了。“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说的就是这个事。
(延伸介绍:杨玉环出生的719年,诗人元结出生。杨玉环被玄宗纳为妃子的744年,贺知章去世,岑参中进士,李白离开长安并与杜甫高适同游梁宋。杨玉环被赐死的756年,王昌龄去世;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郎士元中进士;李白在剡中、庐山避难;杜甫留妻子在鄜州,只身赴灵武途中被叛军所俘;王维、储光羲、李华被安禄山拘留被迫接受伪职)
杨玉环代表作《赠张云容舞》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张云容是杨贵妃的侍女,善跳《霓裳舞》。这是杨贵妃观赏其舞蹈后所作的诗。“红蕖”(荷花)、“轻云”、“嫩柳”等轻盈柔美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舞姿]
江采萍,生卒年不详,代表作《谢赐珍珠》。她是唐玄宗早期宠爱的“梅妃”(因喜爱梅花而得名)。聪慧善文,性情孤傲,在杨玉环入宫后失宠。死于安史之乱中。其故事见于唐宋笔记,如《梅妃传》。
《谢赐珍珠》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江采萍因杨贵妃入宫而失宠。相传唐玄宗在花萼楼心生怜悯,命人秘密赐给她一斛珍珠,江采萍作此诗婉拒。“桂叶双眉久不描”、“长门尽日无梳洗”等句,描绘了失宠妃子无心打扮、终日以泪洗面的孤寂生活。末句“何必珍珠慰寂寥”更是委婉而坚定地诉说:即使物质赏赐也无法抚平自己的内心寂寞与伤痛)
徐惠(627~650),唐太宗的嫔妃,死后被追赠为贤妃。
[延伸介绍:她出生的贞观元年(627),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中了进士;她去世的高宗永徽元年(650),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和杨炯出生]
贞观十八年(644),徐惠十八岁时,太宗亲征高丽,她陪同在侧,于函谷关应诏写下这首《秋风函谷应诏》:
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
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
低云愁广隰,落日惨重关。
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
(以帝王亲征为背景,通过秋风、劲气、偃松、杂雨等意象,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函谷关萧瑟壮阔的秋景,十八岁小女子能写出如此境界弘大、气势雄浑的诗作令人敬佩!“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展现山岭间松林起伏、风雨交加的苍茫;“低云愁广隰,落日惨重关”则以低垂愁云与黯淡落日渲染关隘的肃杀;尾联“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借老子紫气东来的典故,暗喻太宗亲征之功与天命归一,体现了诗人在应制诗中融入个人气度与历史隐喻的不凡笔力)
![]()
杜秋娘与《金缕衣》
杜秋娘,生卒年不详,活跃于中唐的德宗至穆宗时期。她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的妾室,以常唱、善唱《金缕衣》曲闻名。李锜反叛败亡后,杜秋娘没入宫中为奴,后受唐宪宗宠幸。在宪宗、穆宗两朝,她曾担任皇子傅姆。晚年因宫廷政变牵连被赐归故乡,贫老而终。杜牧长篇五言《杜秋娘诗》“其间杜秋者,…与唱金缕衣”说她唱金缕衣,但她是否就是原作者尚无确证。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通俗易懂,富含人生哲理。诗中“金缕衣”象征华美的物质享受,“少年时”代表青春时光。诗人通过"花"的意象,鼓励人们珍惜时光,把握当下)
上面这几位女诗人,都工作或生活在朝廷、后宫,或为官或为傅母或为嫔妃(武则天后来还做了皇帝),她们都有才情,而她们独特的视角为后世留下精彩的诗篇,至今依然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着光芒。
![]()
三、市井女诗人
歌伎与市井女性的诗作,往往更贴近普通人的所思所想。青楼离思,情感不失真挚;市井心声,语词尤其通俗。
薛媛,生卒年不详。晚唐时期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的妻子。善书画、工诗文。其生平事迹主要记载于唐人范摅(shū)所著笔记小说集《云溪友议》。此集记载了她以自画像和《写真寄夫》诗挽回丈夫的故事。
《写真寄夫》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薛媛的丈夫南楚材远游在外,意图另娶。薛媛察觉后,对镜画下自己的容貌,并题上此诗寄给丈夫。“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道尽了心中的哀怨与思念。丈夫收到后深感惭愧,最终回归家庭)
陈玉兰,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晚唐时期,生平事迹几乎失传。代表作《寄夫》。《全唐诗》将其记为王驾之妻,而《寄夫》的作者一说为王驾本人,诗原名《古意》。陈玉兰因这首诗而被广为传诵。
《寄夫》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句法很有特色,几乎每句都包含两层相对或相关的意思。如“夫戍边关”与“妾在吴"形成了鲜明的空间对比。后三句中的复字和"顶针"手法,如“西风吹妾”与“妾忧夫”,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增强了情感表达)
葛鸦儿,生卒年不详,约为中晚唐时期人,代表诗作《怀良人》被收录在韦庄所编的《又玄集》(也可见其活动年代不晚于唐末)
《怀良人》
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
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不见归。
[语言质朴,用白描手法、劳妇口吻诉说战乱时代底层妇女的辛酸。 前两句通过“蓬鬓”、“荆钗”、“布裙”等服饰和外貌的描写,勾勒出一位生活艰辛的妇女形象。后两句则巧妙运用当时“胡麻(芝麻)好种无人种”的民间说法(传说芝麻必须夫妇同种才能丰收),在诉说农时已误的同时,更深一层地表达了对丈夫久出不归的悲伤与埋怨,情感真挚动人]
![]()
关盼盼
关于关盼盼,历史上曾有一个误传,以为张仲素的三首《燕子楼》诗是她写的,其实不然。但这个关盼盼引得多位大诗人为她写诗写词,故值得一说。
关盼盼是唐代的歌舞伎,是工部尚书张愔(yīn)的妾。白居易做客张府时张愔让她陪客饮酒。白居易盛赞她“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张愔死后,关盼盼独居徐州的燕子楼,历十余年不嫁。张仲素以关盼盼的口吻写了《燕子楼三首》(所以才有后世误记为关盼盼原作),白居易读后又依张仲素原韵和诗三首。这六首写的都是关盼盼的故事。世皆感动,流播甚广。我们来看一下:
张仲素《燕子楼》
其一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其二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人思悄然。
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已十年。
其三
适看鸿雁洛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白居易读后依原韵和诗三首《燕子楼》:
其一
满床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其二
钿韵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其三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此外,白居易《燕子楼》还有一篇序,讲述了他和张仲素作诗的缘由——
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予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予,酒酣,出盼盼以佐欢,欢甚。予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尔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绘之(张仲素,字绘之)访予,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盼盼作也。绘之从事武宁军(唐代地方军备力量之一,治徐州)累年,颇知盼盼始末,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今徐州)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余爱绘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
张仲素白居易各三首燕子楼诗,凄婉欲绝,写尽了关盼盼的坚贞与孤清,传为爱情佳话。
以致宋代苏东坡夜宿彭城燕子楼时还梦到了关盼盼,写下《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
四、其他女诗人:
鲍君徽,字文姬。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唐德宗贞元年间 。善诗赋,早寡。德宗尝召入宫,与侍臣赓和。后上疏乞归奉母。《全唐诗》存其诗四首。
代表作《关山月》有边塞之气:
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
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
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
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
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
裴羽仙,生卒年不详,约为唐代中后期人,裴悦之妻。裴悦征匈奴不归,乃有《寄夫征衣》诗(已佚)。后闻其夫被匈奴所擒,音信断绝,作《哭夫》二首,悲壮沉郁。
《哭夫二首》
其一
风卷平沙日欲曛,狼烟遥认犬羊群。
李陵一战无归日,望断胡天哭塞云。
其二
良人平昔逐蕃浑,力战轻行出塞门。
从此不归成万古,空留贱妾怨黄昏。
盛小丛,生卒年不详,唐宣宗大中年间歌姬。有诗《突厥三台》,拓展了女性诗歌的题材——
雁门山上雁初飞,马邑阑中马正肥。
日旰山西逢驿使,殷勤南北送征衣。
(该诗为送别浙东观察使李讷及其幕僚所作)
晁采,生卒年不详,小字试莺,唐代大历年间女诗人,出身江南吴郡晁姓书香世家。少时与邻生文茂青梅竹马,以诗笺互通情意,后终成眷属。《全唐诗》存其诗二十二首。
代表作《秋日再寄》:
珍簟生凉夜漏馀,梦中恍惚觉来初。
魂离不得空成病,面见无由浪寄书。
窗外江村钟响绝,枕边梧叶雨声疏。
此时最是思君处,肠断寒猿定不如。
武昌妓(并非真名,只是武昌的一位歌伎),生卒年不详。据《太平广记》,晚唐官员、诗人韦蟾卸任鄂州官职时,在离别酒宴上曾书《文选》句“悲莫悲兮生别离,登山临水送将归”请宾客续诗。座中武昌妓含泪口占两句,满座嘉叹。 足见她才思敏捷,情感丰沛深沉。这就是《续韦蟾句》。
《续韦蟾句》
悲莫悲兮生别离,登山临水送将归。
武昌无限新栽柳,不见杨花扑面飞。
安邑坊女,生卒年不详 。据传唐代上都(长安)的安邑坊有一处凶宅,进士臧夏居其中,昼寝梦魇,见一绿裙红袖、弱质纤腰的女子,泣云:“听妾一篇幽恨之句。” 臧夏听罢记录下来,取名《幽恨诗》。此后人们就将此诗的作者定为“安邑坊女”(并非某一特定的女子)。
《幽恨诗》
卜得上峡日,秋江风浪多。
巴陵一夜雨,肠断木兰歌。
湘驿女子,生卒年不详 。其诗《题玉泉溪》最早录载于《树萱录》(唐末神话志怪小说集,内容多涉神怪异事,尤以女怪女鬼吟诗故事为特色,书中收有这首诗),据传为驿楼夜遇女子所诵之诗,故《全唐诗》题作者为“湘驿女子”(与“安邑坊女”一样,并非某一特定女子)
《题玉泉溪》
红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武昌妓、安邑坊女、湘驿女子这几首诗作,意境幽渺,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虽然作者真实姓名不可考,诗作却流传下来。
![]()
唐代女诗人群体以其独特的创作,丰富了唐诗的版图。
在题材上,她们虽以闺怨、相思、寄赠为主,但亦不乏薛涛《筹边楼》的雄阔、鱼玄机《游崇真观南楼》的豪迈。而她们的边塞、咏史之作,也突破了“闺阁”的局限。
在艺术上,她们风格多样。薛涛之工丽、李冶之深刻、鱼玄机之率真、刘采春之通俗、上官婉儿之典重…,各有千秋。她们善于运用细腻的景物描写来烘托情感,语言既可见精雕细琢的雅致,也有明白如话的天然。并且,她们的作品在当时就已获得了同时代诗人的赞誉——刘长卿就称李冶为“女中诗豪”;元稹、王建则对薛涛推崇备至。成都望江楼公园,现在还有一副流传甚广的对联:“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巷?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月,要平分工部草堂。”薛涛能与“诗圣”杜甫平分秋色,可见其才情不俗。而李冶、鱼玄机等女诗人,也以其不凡的诗才,在唐诗的星河中熠熠生辉。
我们鉴赏她们的诗、看重“才女”们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要充分认识这些作品的历史价值。她们用诗歌证明,在男性主导的诗坛,女性同样可以发出独特的声音,这声音或许微弱,却从未被历史的长河淹没。她们的诗既是历史的回响、生命的注脚,也是唐代恢弘气象中一抹温柔而坚韧的底色。女性诗人们的“生命光影”与文学成就,共同铸就了唐诗这座高峰上一道绚丽且不可或缺的风景。
![]()
最后,书香君从唐代四大才女诗人的代表作中集句一首(个人觉得还算符合诗意),以表达对她们的敬意——
《唐代四大才女诗人作品书香君集句》
相思渺无畔,
花间暗断肠。
朝朝江口望,
月寒山色苍。
首句“相思渺无畔”
取自李冶《相思怨》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次句“花间暗断肠”
取自鱼玄机《赠邻女》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第三句“朝朝江口望”
取自刘采春《啰唝曲.其二》
(莫作商人妇,金钱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末句“月寒山色苍”
取自薛涛《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请朋友们交流指正。
钟国骏2025年11月5日草成于池州。
![]()
作者简介:
钟国骏(书香君),安徽池州人,工作于海南。书香公益文化沙龙发起人、组织者和主持人。
他热爱古典文学,潜心研读《诗经》十余年,网络发表《致敬<诗经>之骏注骏译》两百余篇,四十五万字。受邀在晓剑书斋论坛、琼州文化大讲堂、海南省文化馆、海南师范大学、海南中学、文昌中学、多家读书会等场合做《诗经》《唐诗鉴赏》《论语》讲座四十余场。
八年来,他举办书香公益文化沙龙已达176期。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建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