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朋友圈,一位妈妈分享这样一件小事:初中生,10点半写完作业她想出去骑车。
闺女上初中以后,学业压力骤增,昨天晚上写完作业,已经10点半了,我赶紧招呼她洗漱睡觉。
结果,闺女闷闷地说:妈妈,我想出去转转。
我马上答应,穿上衣服,骑车,下楼。
我问她想去哪?
她说:就在小区里转转,给我买个糖吧。
我俩慢慢悠悠骑到便利店,给她买了些吃的。
我坐在小区的长椅上,看着她开心地骑着自己行车,百感交集!
孩子长大了,长大的日子并不是轻轻松松,看着她累,我更难受。
骑完车回家后,闺女又和我叨叨了一会学校的事,才睡下。
一晚上我没有催她睡觉,我知道睡眠很重要,但她开心更重要。
这句“我知道睡眠很重要,但她开心更重要”,看得我眼眶红红的。
我想孩子会用永远记得,那晚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
允许孩子做一些“无用”的事
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话:
玩玩玩,天天就知道玩,你看人家隔壁小明,天天都在学习,玩这些有什么前途!
考不上好学校看你咋办,就跟那外面要饭的一样!
外面多危险啊,磕磕绊绊可咋办,不许玩,好好学习……
![]()
现在孩子们的现状是,玩一点就说你不努力,不上进,极度的压抑。
似乎在孩子的世界里,只剩下的学习了。
《人民日报》里有这样一句话: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深以为然。
孩子的成长,又不是一部精准的时钟,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
请允许孩子做一些“无用”的事。
我家闺女写作业戴耳机听歌,边听边写。
有人觉得,孩子听歌写作业,会分心的呀。
可是,孩子坐在学校一整天了,回家还得加班做作业,听一会歌还得担心这担心那的。
咱们换位思考一下,你上了一天的班,回家是不是也想听一会歌、看个视频放松一下。
其实,我有问过孩子,写作业听歌不会分心吗?
她说:不要动脑子的抄写作业就听,要动脑子的就暂停。
是的,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放松方式。
多给孩子一些空间、时间的留白,他们才会有更多对自己的掌控力,才能激发出自我探索的能力,才能唤醒内驱力。
![]()
从小疯玩的孩子,长大才不会焦虑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孩子,似乎失去了“玩”的能力了。
孩子作业那么多,父母也怕耽误学习。
但是,玩和学习并不是对立的,关键是适当地平衡。
哪怕每天抽出一点时间,给孩子完全自由放松的空间,也会让孩子心理更健康、更有活力。
让孩子自由玩耍,不仅仅是“玩”,更是一种成长方式。
咱们小时候,玩就是玩,爬树、下河、在院子里疯跑,用一下午的时候观察蚂蚁搬家……
玩是观察,是判断,是感受,是治愈心灵,是链接知识转变为智慧的重要方法。
那时候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是纯粹的,是无目的的。
真心觉得,孩子在自由玩耍时积累的那种生命力,才是能滋养他们一辈子的东西。
陪孩子痛快地玩,不一定要时间特别长,也不一定要复杂。
比如偶尔陪孩子去骑骑车、踢个球,或者一起玩点小游戏,只要孩子真正感受到放松和开心,就已经足够了。
![]()
玩耍,是孩子的“工作”,也是他们表达和消化复杂情绪(如焦虑、愤怒、喜悦)的主要方式。
疯玩过的孩子,他们的眼睛是亮亮的,心里是暖暖的,整个人就像被注入了无穷的力量。
那种从内而外的生命力,是任何补习班都给不了的。
玩耍,真的是孩子最天然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不务正业”。
其实,恰恰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消化内心的情绪。
那些看似简单的游戏里,藏着孩子表达不出来的焦虑、愤怒、快乐,也藏着他们自我疗愈的力量。
写在最后
咱们孩子出门玩一玩,不是非要去旅游,天气好的时候串串门,散散步,踢踢球,让孩子帮父母丢个垃圾取个快递,都算“玩”。
就拿我自己来说,偶尔家务摆烂一天,带孩子出去走走,也是给自己放松心情。
真正的陪伴孩子,不是讲了多少道理,而是留下了多少共同疯玩的回忆。
会玩的孩子,才能找到活着的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