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巴10年超百亿,为啥巴基斯坦贫困依旧?
大家好,我是闻叔!中国帮巴基斯坦建了水厂、医院等不少项目,可巴国还挺穷,人均年收入才1500美元,一般孩子吃不饱,手握资源与外援的“好牌”,巴基斯坦为啥仍难摆脱贫困?
教育短板:劳动力素质不足,人口潜力难释放
2023年12月,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迎来了两件民生大事,中国援建的海水淡化厂正式通水,解决了当地1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毗邻的友谊医院同步启用,可覆盖周边乡镇的基础医疗需求。
事实上,这并非中国首次对巴基斯坦提供民生支持:过去10年间,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建成后,中巴跨境运输效率提升近30%。
卡拉奇核电站投用至今,已承担巴基斯坦10%的电力供应,仅民生领域,中国援助资金累计已超百亿元。
但是这些投入本应成为改善民生的助力,现实却呈现出鲜明反差,常说“人口红利需以教育为基础”,巴基斯坦的困境恰恰凸显了这一逻辑的重要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3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巴基斯坦国民识字率仅44%,在南亚各国中排名垫底,意味着每10人中近6人不具备基本读写能力。
回溯2014年数据,其国民受教育程度在全球191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113位;即便纳入职业技校,适龄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也仅17%,显著低于印度的28%与孟加拉国的22%。
性别教育鸿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巴基斯坦信德省民间组织的调查显示,当地农村女孩中,仅10%能完成五年级学业,其余或在12岁前被迫嫁人,或承担家务与农业劳动。
![]()
之前提到的“60%儿童小学入学率”,实际仅统计男性群体,若纳入女性,这一数据将降至38%。
更严峻的是教育质量:乡村学校中,部分教师自身未完成小学教育,教学中频繁出现知识偏差,政府每年投入GDP2.3%的教育经费,却有30%因官僚贪腐被截留。
旁遮普省部分“新建小学”,实际是简陋茅草屋,使用上世纪70年代的破旧桌椅,甚至需学生自备粉笔。
这种教育现状直接导致劳动力与资源需求脱节:煤炭开采需要技术工人,半文盲群体难以胜任,农业现代化需依托科学种植知识,缺乏教育的农民只能依赖传统经验。
![]()
旁遮普省纺织厂的调研显示,14岁辍学务工的青少年中,超80%认为“读书不如谋生”,这种“教育无用论”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削弱人口转化为发展动力的可能。
边境冲突:外部环境动荡,经济资源被分流
而边境冲突:外部环境动荡,经济资源被分流,国家发展需稳定的外部环境,巴基斯坦与印度、阿富汗的长期矛盾,持续消耗其经济资源。
巴阿边境两国边界线“杜兰线”由英国1893年划定,将普什图族传统聚居地分割,至今存在主权争议。
![]()
据巴基斯坦边境管理局数据,近年巴阿边境年均发生冲突超30起,2022年斯平布尔达克口岸因冲突关闭3个月,导致巴基斯坦出口阿富汗的水果滞销,直接损失达2亿美元,这笔资金原本可建设20所乡村小学,或覆盖5万人口的饮水改造项目。
1947年印巴分治后,克什米尔地区主权争议成为双方冲突核心,印度长期将巴基斯坦视为“南亚霸权障碍”。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2024年军费数据库》显示,印度在印巴边境部署兵力超10万,且控制印度河上游水源,旱季时常切断下游巴基斯坦农田灌溉用水,导致旁遮普省年均粮食减产30%。
2022年克什米尔边境冲突后,巴基斯坦用于基础设施重建的费用达5亿美元,若投入农业领域,可修建500公里灌溉渠,惠及20万农民。
![]()
为应对边境安全压力,巴基斯坦军费支出常年占GDP的3.5%,高于教育投入占比。
不稳定的环境还影响外资信心:2021年,一家中国纺织企业原本计划在旁遮普省投资建厂,因担忧边境冲突影响物流,最终将项目迁至孟加拉国,导致巴基斯坦错失5000个就业岗位。
长期将精力投入边境防御,自然难以集中资源推进经济建设。
若说外部冲突是“客观障碍”,内部治理问题则是制约巴基斯坦发展的“主观瓶颈”。
该国拥有72个民族(巴基斯坦统计局2022年数据),其中旁遮普族占63%、信德族占18%,虽共同信仰伊斯兰教,但在水资源分配、区域发展等问题上分歧显著。
以印度河水资源为例,旁遮普省占据70%配额,信德省常年面临缺水困境,农民抗议事件年均发生超20起,政府却始终未出台公平的分配方案。
民主实践的偏差进一步加剧治理乱象,1969年军政府倒台后,巴基斯坦启动民主选举,但当时60%人口为文盲,多数民众对选举制度缺乏认知,导致选举逐渐沦为“权力与资本的游戏”。
目前中巴合作的瓜达尔港、海水淡化厂等项目,需通过成立联合监督小组、中方参与施工管理等方式,才能规避贪腐风险。
![]()
脱贫需“外援+内生动力”协同
从上述困局可见,巴基斯坦的贫困并非“资源不足”所致,而是“教育、环境、治理”三重问题相互交织,导致资源与外援难以转化为发展动能。
教育短板让劳动力无法匹配资源需求,边境冲突分流经济建设资金,内部治理问题又削弱外援效能,形成恶性循环。
中国的援助能解决短期民生痛点,如建设水厂、医院、公路,但长期脱贫仍需巴基斯坦激活内生动力。
![]()
教育层面,需优先保障女童入学权,同时调整课程体系,减少与本土需求脱节的西方理论,增加棉花种植、农机维修等实用技能培训;边境关系上,可从小额跨境贸易入手,如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逐步缓解与阿富汗、印度的紧张局势。
内部治理方面,需强化反腐机制,建立援助资金透明监管体系,同时通过基层教育普及,引导民众理性参与政治,减少党争内耗。
巴基斯坦的发展困境,对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启示意义:外援是“输血”,而优质教育、稳定环境、高效治理才是“造血”的关键。
只有三者协同,才能将资源潜力转化为实际发展成果。
![]()
如今巴基斯坦每建成一所乡村学校、每促成一次边境和平对话,都是在逐步破解贫困的根源,这份努力或许缓慢,但却是实现长期发展的必经之路。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巴基斯坦国家概况
![]()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中印对峙不结束?印媒:印边境警察部队兵力将提高至10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