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姆会员商店官方社交账号发布通告,对近期会员普遍反馈App更新后的功能变化进行了回应,但网友们似乎并不买账。图/津云新闻
“我花680元是为了看AI图和打码的配料表吗?”“水果、肉类等看起来像用AI处理过”。
近期,不少网友反映,山姆App更新以后,商品图片由实拍变为精修,存在图片过度美化等问题。
11月4日,据津云新闻报道,山姆App的部分商品头图已经更换回商品实拍图。山姆官方表示,将会持续改进,以更好地展示商品的真实形态并提升体验。但这份回应并未平息争议。消费者更关心的是:这次图片风格的摇摆是否意味着品牌初心的偏移?甚至,“AI味”商品图会否对“以假乱真”?
熟悉山姆商店的消费者都知道,山姆App的商品展示页面向来以“朴实无华”著称。白色背景、展示商品原本的样子,更有利于消费者聚焦于商品的品质,而不会被额外的视觉元素干扰。这种“去修饰化”的展示逻辑,是山姆区别于其他商超的重要品牌调性。
事实上,面对电商平台与各类线下商超的激烈竞争,山姆商店之所以能葆有自身的竞争优势,正在于其对于品质的独特追求,而不是靠花里胡哨的营销手段“博流量”。而消费者的信任基础,正是建立在“所见即所得”的购物体验之上。
因此,山姆随意改变App展示商品的图片风格,无疑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人们有理由担忧:在草率更换图片以后,未来的山姆是否会降低对品质的追求,走上一条“泯然众人”的流量赛道。
此前的商品配图究竟是使用AI生成,还是过度精修?山姆并未作出回应。无论如何,这次风波及相关质疑,把商家如何合理使用AI生成技术用于商品展示的问题摆在公众面前。
真实和诚信是商品的生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有提供真实、全面信息的义务。在人们的一般理解里,通过AI生成的图片当然不是“真实”的。无论生成效果多么拟真,都不能替代用相机拍摄的真实图片。
今年9月1日,《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生效,为AI生成内容的商业使用划出红线。该办法明确要求,AI生成的图片必须同时添加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显式标识需以文字、图形等可见形式呈现,确保“被用户明显感知到”。
从行业实践来看,违规使用AI商品图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不久前,某品牌就因在花生商品页使用AI生成的“长在树枝上的花生”图片引发热议,最终承认系素材使用失误。当AI成为降低营销成本的工具时,商家也陷入了“技术投机”的争议。
山姆App展示商品的图片,如果系由AI生成,而没有对其明确标识,则其涉嫌违反《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相关规定。如今,山姆换回实拍图的举动,算是对消费者诉求的回应,也规避了相关违规风险,但风波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
对于商家而言,AI技术本身并非洪水猛兽,消费者也能接受AI在概念展示、场景插画等领域的应用,但前提是严守真实底线、履行标识义务。
这场风波的发生也给下一步完善对AI生成商业化的监管提了个醒。比如,在落实强制显式标识的基础上,监管部门可以进一步明确AI生成内容在商品详情页的标注位置、字体大小等细节,同时细化未标识行为的处罚措施。
说到底,品牌溢价的核心支撑永远是品质与诚信,任何形式的技术美化都只是锦上添花。唯有将真实置于技术之上,让AI在不断完善的规范中发挥作用,才能赢得市场的长久信赖。
撰稿 / 南木(媒体人)
编辑 / 柯锐
校对 / 张彦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