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近日抛出的 “太阳捕手” 计划,正将 AI 算力的竞争战场引向太空。这个被 CEO 桑达尔・皮查伊称为新 “登月计划” 的大胆构想,计划 2027 年发射两颗搭载 Trillium 架构 TPU 的原型卫星,试图用太空太阳能构建天基 AI 计算网络,这场豪赌不仅搅动了科技圈,更让人们开始畅想计算格局的终极形态。
![]()
把数据中心搬上太空,谷歌的底气首先来自能源优势的诱惑。在地面,AI 算力扩张正遭遇能源瓶颈 —— 训练一个千亿参数模型的耗电量相当于数百户家庭一年的用量,而数据中心的冷却能耗还要占总能耗的 40% 至 50%。但太空中的太阳能转换效率是地面的 8 倍,且不受昼夜、天气影响,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能从根本上破解这一困局。谷歌测算,若火箭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 200 美元以下,太空数据中心的单位算力能耗支出仅为地面设施的十分之一,这正是 SpaceX 星舰等技术正在逼近的目标。
技术层面的突破让空想有了落地可能。谷歌在粒子加速器中模拟近地轨道辐射环境测试显示,Trillium v6e TPU 在承受 15 千拉德辐射剂量时未出现硬件故障,这个剂量是五年任务预期值的三倍,而高带宽内存子系统的耐受度也远超预期。更关键的是,谷歌已实现 1.6 Tbps 的双向自由空间光通信,这种激光链路能让分散的卫星节点形成协同工作的超级计算机,为大规模 AI 计算铺路。就连看似棘手的热管理问题,行业也已有了新思路 ——Starcloud 公司就通过深空真空环境实现被动散热,彻底规避了地面数据中心的热对流限制。
![]()
不过这场冒险仍面临多重考验。在轨系统的可靠性堪称 “生死关”,太空中的极端温差、微陨石撞击都可能导致设备失效,而维修成本远超地面。数据回传的延迟问题也尚未完全解决,尽管激光链路带宽充足,但信号穿越大气层时的衰减可能影响实时性应用。更现实的是成本门槛,当前火箭发射成本虽在下降,但要支撑大规模天基数据中心,仍需等待 2035 年左右的价格拐点到来。
值得注意的是,谷歌并非孤身闯入这片新蓝海。英伟达已通过初创公司 Starcloud 将 H100 GPU 送入太空,目标是打造功率达 5 吉瓦的轨道数据中心;微软 Azure Space 在开发轨道计算节点,亚马逊 “柯伊伯计划” 也在探索星载 AI 能力,SpaceX 更是凭借星链基础宣称在追求相同目标。中国玩家同样不甘落后,之江实验室今年 5 月已将 12 颗计算卫星送入轨道,实现了 8B 参数级 AI 模型的在轨运行,主任王坚提出的 “计算卫星” 概念,正印证着太空计算已从构想进入实战阶段。
![]()
这场太空算力竞赛的本质,是对未来计算主导权的争夺。之江实验室王坚的判断或许揭示了核心逻辑:“计算卫星的部署将重新定义全球 AI 竞争的地理边界,谁掌握了太空计算资源,谁就掌握了下一代人工智能的主导权。” 当通信、导航、遥感卫星构建起基础太空设施后,AI 驱动的计算卫星正成为第四种关键形态,它能让数据在靠近数据源的地方完成处理,无论是地球轨道的遥感信息,还是深空探测的星际数据,都能得到实时分析。
但要说彻底改变计算格局,仍需跨越多重关卡。短期内,地面数据中心仍会是算力主力,毕竟太空部署的成本和技术风险仍需时间消化。但从长远看,“太阳捕手” 计划撕开的缺口已清晰可见:当太空成为算力补充,地面数据中心可聚焦实时性需求,而太空则承接大规模训练任务,形成 “天地协同” 的全新布局。更重要的是,它为 AI 发展提供了摆脱地球资源限制的可能,就像王坚所言,这不仅是技术需求,更是文明演进的必然选择。
![]()
谷歌的太空 TPU 实验,本质上是一次为未来算力的 “探路”。无论 2027 年的原型卫星能否成功,这场冒险都已让太空成为算力竞争的新战场。未来计算格局或许不会被瞬间颠覆,但人类对算力边界的探索,无疑已被引向了更浩瀚的星辰大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