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慕嘉烜
![]()
社工高鹏鹏老师给学生回信,学生收到回信内心无比激动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郑州市二七区六年级学生林小曼(化名)攥着皱巴巴的信纸,在“悄悄话——社工信箱”前徘徊许久。这封写满苦恼的信,承载着她整整三个月的不安。当信箱的铜锁“咔嗒”轻响,她仿佛把秘密妥帖封存进了温柔的角落——这是河南省慈善联合总会“乡村振兴豫善同行”公益项目中,“社工信箱”守护童心的日常缩影。
自2023年由郑州市二七区慈善总会主办的“2+3”模式进校园公益慈善项目落地以来,冀羽社工在二七区实施的“悄悄话——社工信箱”,成为孩子们最信任的倾诉对象。截至目前,信箱已收到9000余封学生信件。每一封褶皱的信纸背后,都是亟待被倾听的童年心事:有因身高被嘲笑的自卑低语,有父母离异后的孤独困惑,也有对校园生活的真诚建议。社工团队用“回信沟通+面询疏导+班级团辅”的立体回应机制,为孩子们搭建起心灵桥梁——1100余封手写回信、600多次面对面咨询、50余场班级主题疏导,让信箱成为温暖的情感枢纽。
社工高鹏鹏至今记得第一封求助信带来的震撼。那个用拼音和错别字写成的短句,诉说着男孩因个子矮小遭受的嘲笑。她连夜制作“勇气勋章”手工卡片,在背面用蜡笔绘满向日葵:“你笑起来的样子,比操场上的阳光还要灿烂。”当男孩红着眼眶在咨询室展示勋章时,社工们深切感受到这份“倾听”的重量。更令人欣喜的是,当孩子们提出食堂餐盘太烫、教室绿植枯黄等建议时,社工团队创新采用“公开信+实物展示”的回应模式:联合后勤制作隔热垫并公示改良过程照片,带领学生播种多肉观察成长轨迹。这些互动让孩子们看见,自己的声音正在真实改变着周围的世界。
暮色中的校园,社工蔡少静、高鹏鹏仍在整理信件。新收到的信纸上,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谢谢你们当我的树洞,现在我也想成为别人的星星。”这句稚嫩的告白,正是慈善微光最动人的传递——从最初的单向倾诉,到如今的双向温暖,社工信箱编织起跨越年龄的心灵网络。每一封回信或许不能立刻改变什么,但那些承载着接纳与理解的文字,如同播撒在心田的种子,终将在时光中长成支撑生命的绿荫。
在“人人可慈善”的时代图景里,社工信箱是最微小却璀璨的注脚。这些藏在信箱里的星光,让每个孩子知道:成长路上,总有人愿意俯身倾听,与他们共待花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