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那几年,气氛总有点说不上来的怪,康熙爷坐在上头,底下那些老臣子,一个个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喘一下,张廷玉突然就给降了,连着三级,满朝文武都蒙了,谁也说不好这是唱的哪一出,他儿子张若霭在家里心里七上八下的,张廷玉一进门,脸上也没啥表情,就那么随口扔下八个字,“为父须待新君赐恩”。
![]()
外头风言风语的,张家那条巷子里的事,又被人翻出来说,他爹张英那句“让他三尺又何妨”,街坊邻里谁不知道,张家的家风,就是低调,干净,张廷玉考功名那会儿,康熙点他爹当主考官。
![]()
他二话不说就退了,怕人说闲话,怕沾了不该沾的光,家里人都替他捏把汗,张英也没说啥,就这么过了两年,他自己考上了进士,一步一个脚印,根基扎实,康'熙看在眼里,觉得这小子,稳。
![]()
康熙用人,就喜欢先敲打敲打,越是信得过的,越要骂几句,张廷玉这回被贬,大家伙儿一时半会儿没转过弯来,朝堂上跟结了冰似的,谁也不敢多嘴,那会儿的胤禛,冷得像块石头,胤禩在外头呼朋引伴,张廷玉呢,不站队,不拉帮结派,就那么安安静静的,大伙儿都觉得这事儿透着一股邪乎劲。
![]()
其实康熙是在给后人铺路,老皇帝自己扮黑脸,新君一上来,就能做好人,收买人心,这不就是唐太宗玩过的那手嘛,把李勣贬到外地去,太子不明白,李世民就笑着点拨他,这叫提前施恩,让人家记你的好,张廷玉心里跟明镜似的,一回家就跟他儿子说了那八个字。
![]()
雍正一登基,头一件事,就是把张廷玉提拔上来,直接进了军机处,那可是核心中的核心,雍正这人,看着冷,心里有杆秤,谁能用,谁不能用,他清楚得很,临终遗诏里写得明明白白,张廷玉身后配享太庙,整个大清朝,汉臣能有这待遇的,掰着指头都数得过来。
![]()
雍正的心思也深,信任里头总夹着点试探,有一次直接问张廷玉,“朕待你怎么样,你小子敢忘了我的恩情?”张廷玉也不怵,回话回得不卑不亢,“臣做事谨慎,不敢忘恩,就怕皇上您误会了”。
![]()
雍正看了他的回信,反而乐了,这人骨头硬,心里没鬼,君臣俩就这么搭档了许多年,一直挺顺当,到了乾隆那儿,也还接着用。
乾隆刚上台那几年,对张廷玉那叫一个尊敬,可时间一长,就有点嫌他碍眼,先是追封了张英,给足了张家面子,可心里头的小九九谁不知道。
![]()
张廷玉年纪大了,上书请求退休,乾隆嘴上答应得好好的,心里头不痛快,这边老臣刚走,那边就开始翻旧账,把张廷玉的爵位都给削了,外头人议论纷纷,他自己倒看得开,跟家里人说,“这是天恩,你们别抱怨”,这人,活得太明白了。
![]()
张廷玉不是会来事,他是真懂得分寸,知道皇帝的底线在哪儿,雍正敢把身后事托付给他,乾隆也敢当面批评他,他的位置就在那儿,不远不近,一直活到八十六,在清朝那帮大臣里,算是高寿了,有人说他一辈子没打过什么硬仗,可他走的每一步,都稳得可怕。
![]()
“为父须待新君赐恩”,这八个字里头,藏着的是对自己角色的清醒认知,他知道什么时候该上场,什么时候该退下,被放弃不一定就是坏事,有时候,留白才是最值钱的,都说官场上套路深,其实说白了,就是人性,权力场上,谁都怕被人一眼看穿,张廷玉就懂得装糊涂,能忍住不把话说透。
![]()
现在的人都讲究个直接,搁在古代,那种直肠子早没影了,张廷玉靠的是什么,是耐性,不是所谓的情商,就是纯粹的理性,他知道天底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所以他能静得下来,冷静,比勇敢难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