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上释放巡飞弹的"九天"无人机还在测试阶段,大洋彼岸的YFQ-44A已经用急转弯和模拟空战宣告了AI的战术天赋。这场隔着太平洋的军备竞赛,正把人类战争推向一个哲学困境——当算法比飞行员更快识别目标、比指挥员更准评估威胁时,谁该按住那颗虚拟的发射按钮?
美军VENOM项目手册里反复出现的"人在回路"像道保险栓,飞行员随时能中断AI决策链。可中国无人机蜂群展现的自组网修复能力,让5吨巡飞弹在损失30%单元后仍能自动重组攻击波次。两种技术路线暴露出核心分歧:是把AI当作高级工具,还是战场第二指挥官?
YFQ-44A的恐怖在于学习曲线。完成100次飞行后空战效率提升40%的承诺,意味着它的战术库正以人类无法实时监控的速度膨胀。同样令人不安的是歼-6改造的无人机群,这些造价仅有人战机1/10的消耗品,能通过数据链自动补位牺牲的队友。当AI开始像下围棋般计算兵力交换比,战争是否就变成了算力游戏?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五角大楼测试显示,AI在超视距空战中识别敌机的速度比人类快0.3秒。这致命半秒的差距,迫使美军给F-16加装机载超算模块来支撑毫秒级响应。而"九天"的蜂巢舱里,上百架微型无人机正等着用饱和攻击淹没传统防空系统。双方不约而同地发现:人类反应速度已成战场最慢环节。
伦理学家担忧的"滑向深渊"正在应验。中国蜂群的电子战吊舱能自主选择干扰频段,美军AI战机可自动排序打击优先级。虽然现阶段都保留着人工否决权,但实战中指挥官真能抵住"让算法处理更快"的诱惑吗?就像自动驾驶汽车面临的道德困境:当空战变成微秒级的博弈,人类反而成了不可靠因素。
![]()
更隐蔽的风险藏在训练数据里。美军AI进行的数千次虚拟空战,中国蜂群优化的攻击路径,本质上都是把历史经验转化为杀戮公式。当2026年F-35开始指挥6架AI控制的F-16时,那些未被录入数据库的突发情况,会不会引发链式误判?被拆掉驾驶舱的歼-6无人机群,可没有跳伞按钮供道德抉择。
站在富乐山下废弃的5023厂区,锈蚀的炮弹生产线与崭新的蜂群母舰形成时空折叠。当年三线建设者手工校准的引信,如今被算法控制的巡飞弹取代。当战争进入"发射后不管"的时代,或许我们该问:在AI学会开火之前,人类是否先教会了它何为克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