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刚平息三个月吐槽声,山姆又因为一张图片被骂上了热搜。
这次的导火索,是11月初突然曝光的APP改版。原本白底清晰的生鲜实拍图,全换成了磨皮过度的“美颜照”,澳洲肥牛卷的主图变成了滋滋冒油的煎牛排,草莓拼盘的图片亮度过高像加了滤镜。
![]()
更离谱的是,有用户发现同一袋坚果的详情页里,文字标着“国产”,图片标签却赫然印着“进口”。
![]()
视觉上确实精致了,但老会员们却彻底炸了锅。“以前扫一眼就知道肉的肥瘦,现在得翻五张图才找得到实拍图”,一位宝妈在社交平台吐槽,想查婴儿辅食的配料表,得点三次链接才能看到完整信息。
短短两天,社交媒体上哀鸿遍野,差评刷屏。有网友精准调侃:“是不是马上就要凑满减、开通花呗、免密支付、跳转淘宝了?”
![]()
戏剧性的是,这场风波距离前阿里高管刘鹏接任山姆业态总裁,刚好过去一周。
刘鹏成为山姆进入中国28年来,首位担任该职务的中国籍高管。这位电商老将的履历堪称亮眼,曾在天猫国际、天猫进出口等核心部门任职。
于是,“山姆要变盒马”、“马上要搞满减套路”、“山姆要被阿里腌入味了”的讨论瞬间引爆社交媒体。尽管时间点的重合颇具戏剧性,但会员们的担忧似乎并非空穴来风。
![]()
山姆显然被这波突如其来的舆论打懵了。11月3日深夜10点,APP悄悄换回了旧版白底图,部分生鲜商品还贴心地在角落加了小图展示烹饪效果。
官方同时紧急澄清:APP改版从8月底开始测试,比刘鹏上任早了两个月。但这份特意划清界限的声明,配上深夜发布的操作,反而让“阿里味”的讨论更加热烈。
![]()
但是会员们明显不买账。大家愤怒的从来不是一张图片,而是“山姆越来越不像山姆了”。
每年掏260元会员费,买的本质是一份“专业买手契约”。会员们花钱雇佣山姆作为自己的专业买手,期待的是精选商品和物美价廉。那些年被疯抢的麻薯、断货的瑞士卷,都是这份契约的最佳见证。
但最近一年,这份契约正在被动摇。今年7月,许多会员发现高频回购商品神秘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街头便利店同款。
更让人困惑的是价格波动。有用户发现,同样的品牌的柠檬茶在天猫的价格居然比山姆便宜将近15元。虽然山姆强调商品存在“差异化”,但一位会员直言:“我喝不出区别,那肯定买便宜的。”定期轮换商品本是零售常态,但当差异化小到需要消费者用放大镜辨别时,260元会员费的合理性就开始动摇。
APP改版只是点燃会员怒火的那根稻草。往前翻半年,山姆的风波就没断过:
10月张家港门店售价50万的黄金蟹,被非遗传承人指认1:1复刻其作品,连蟹绒毛走向都一模一样;同期上海门店因FILA滑板车塑料包装不达标被罚,之前还有配送员电动车挂满货物超载的照片引发安全担忧。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乱子,都指向同一个核心问题:快速扩张之下,山姆的供应链能力开始掉队。
![]()
从1996年进入中国到2020年,山姆用了24年才开出30家店,但最近5年就开了近30家。目前门店数量已达59家,并开始向晋江、昆山等县域市场下沉。县域市场的确诱人,光代购生意都有人年赚百万。
快速扩张带来了双重挑战:供应链能力要跟上开店速度,商品结构要适应下沉市场。
根据新浪财经报道,山姆对商品毛利率的要求更加明确和严格执行:品牌商品需达到20%以上,自有商品15%-20%。这并非全新要求,但执行力度可能更强。
面对用户反馈的纸巾质量下降、牛奶变质等问题,熟悉供应链的人士指出核心原因是供应链成本压力传导。当山姆利用采购优势大力砍价时,部分供应商可能通过“偷工减料”维持利润。
浏览山姆APP的更新日志,版本迭代从未停止。但会员们真正期待的,或许不是更多功能,而是不忘初心。
现在的山姆像站在跷跷板中央,一端是阿里系高管带来的效率工具,另一端是会员对“过度营销”的警惕。深夜10点的声明或许是情急之举,但真正的破局之道,恐怕还是要回到那句被反复提及的“会员第一”。
当260元的会员卡不再等同于“省心”,山姆需要思考的远不止是图片该不该美颜那么简单。毕竟中产们的信任滤镜,碎了就难再复原。
来源:星河商业观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