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烂、拖延,总是会出现在特定的场景中,学习、工作、考试、写论文、重大决策....等等,
有时候,它也会出现在睡觉前、起床前,使人熬夜、赖床...
在我们的常识里,摆烂、拖延,是阻碍我们努力的罪魁祸首,是我们功成名就路上的拦路虎,是一个需要被根除的问题或心理障碍。
但您是否发现,摆烂、拖延,从不会出现在纯粹的娱乐玩耍中?比如刷短视频时我们从不拖延。
![]()
可能有的人会认为,娱乐玩耍而已,那要费多大点劲,够得着拖延吗?
可是,起床似乎也不需要费多大的劲,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哪怕忍着尿急,也不愿意起来呢?
这引出一个更深层的叩问:如果拖延并非简单的懒惰或缺陷,那它究竟是什么?
或许,摆烂、拖延,并不是我们的心理出现了问题,也不是我们“懒惰”、缺乏“担当”。
而是因为拖延,是一种在过往关系中习得并得以强化的、应对特定情境的平衡策略。
![]()
通常,我们使用拖延,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以下的意图:
避免失败后的评判:
在成长过程中,失败可能意味着失去关爱或面对严厉指责。
“不开始”就永远“不失败”,从而维系了重要关系的稳定。
维持“潜能巨大”的自我叙事:
只要不交出作品,我就可以活在“我要是认真做,一定能成功”的幻想中,从而在关系里维持一个“有潜力”的形象,避免被贴上“平庸”的标签。
表达隐晦的反抗:
对于被强加的愿望(如父母强加的职业岗位),拖延是一种被动攻击,一种不合作的行动。
![]()
创造“自我”的喘息空间:
清醒的时光往往“不属于我们自己”,它被工作、学业、家庭责任等社会角色所填满,我们需要遵循着一个“勤奋、高效、为他人负责”的行为规范。
而通过熬夜、赖床等拖延行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介于无责任(睡眠)与全责任(清醒)之间的灰色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暂时脱离了社会角色的重重包裹,让“一个更深层的自我”,获得一丝自主感。
因此,拖延、摆烂、习惯性熬夜和赖床,绝非简单的“懒惰”或“不自律”,从关系性视角看,它们是:
它们是我们在由各种外部要求和期待构成的关系网络中,为努力维系自尊、自主感与自我完整性,而发展出的一种看似消极却有其功能的“平衡术”。
它们是一种关系性的信号,揭示了个体所处的社会规范结构(如“996”工作制和成功要求)与其内在心理需求(如自主、喘息、被认可)之间的失衡。
![]()
理解到这一点,改变的动力就不再是粗暴的“战胜懒惰”,也不必苦苦地“深入内心寻找真正的愿望、力量”。
而是转变为:
我是否正活在一个要求我“永不停歇”、“证明自己优秀”的旧脚本里?而我的拖延,是否是这个脚本中,我唯一学会的、表达疲惫和争取空间的方式?
深刻的转变常如静水深流,当我们不再将拖延视为敌人,而是听懂它试图传递的信号,我们便有可能与自己和他人共同创作一个更灵活、更包容的新脚本。
在这个新脚本里,努力与休息各有其时,责任与自我并存不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