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愁菜农笑!牛津爆料:多菜少肉饮食,五年后改写上亿人工作命
中午点外卖时,你有没有想过选沙拉还是汉堡,不只关乎填饱肚子?
牛津大学一项最新研究炸了锅!
到2030年,全球多吃蔬菜、少吃肉的饮食转变,会让1.06亿个农业岗位消失,但同时又会冒出5600万个新岗位。
一边是饭碗突然没了,一边是新活急着招人,这场悄无声息的变革,正攥着千万人的生计,藏着太多人没注意到的细节。
![]()
答案其实藏在“效率”里,这项登在《柳叶刀·行星健康》上的研究,分析了179个国家的农业数据,把道理讲得很明白。
畜牧业太“费人”了,养牛养猪不仅要占大片牧场,还得投入不少人力盯着,比如一个普通牧场管100头牛可能需要5个人。
可换成种蔬菜、豆类,同样的人力能照料好几亩地,效率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
也正因如此,数据才显得特别扎眼。
消失的岗位基本都集中在畜牧业,全球农业劳动力整体要减少5%-28%,像澳大利亚、阿根廷这些靠牧场吃饭的国家,部分地区的岗位甚至可能砍半。
而新增的岗位全扎堆在园艺业。
![]()
不管是种番茄、豆角还是苹果,单这一块就得多要1800万到5600人,现在云南、东南亚那些蔬菜主产区,已经开始提前招人储备了。
更意外的是还有隐藏好处,全球每年能省下2900亿到9950亿美元的劳动力成本,差不多相当于多了大半个小国家的GDP。
不是所有人都能从这场转变里受益,差别全看“靠什么吃饭”。
![]()
最愁的要数传统畜牧业从业者,比如蒙古的牧民、阿根廷的牧场工人,他们祖祖辈辈都靠养牲口谋生。
现在岗位说少就少,不少人连转行的方向都摸不着,有些家庭甚至要面临“没人雇”的困境。
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这却是天大的机会。
园艺业发达的地区不用说,像我国山东、云南的蔬菜基地,现在已经在扩产能,需要的工人越来越多。
![]()
就连想入行的年轻人、农村女性也能分到新岗位,毕竟种蔬菜、管果园的技术门槛不算高,只要肯学就能上手。
甘肃成县就是个例子,早就靠着培训种核桃、花椒的技术,让不少原来没活干的人找到了新出路,现在当地园艺工的收入,比之前干杂活还高不少。
就连咱们普通消费者也能沾光,蔬菜供应多了,价格可能会降,平时买菜能少花点钱,还能吃得更健康。
![]()
光看到岗位“一减一增”还不够,关键是怎么让丢了工作的人“接住”新机会,别让变革变成“意外打击”。
研究里也提到,必须靠政策提前规划,不能等问题来了再慌。
政府可以先设个“农业转型基金”,给那些靠牧场吃饭的地区拨钱,帮他们发展新产业。
![]()
比如把闲置的牧场改成采摘园、生态农场,既能吸引游客,又能创造服务业的新岗位,让牧民不用离开家乡就能换活干。
培训也得跟上,不能光说“你去种蔬菜”,还得教怎么种、怎么防病虫害、怎么卖出去。
云南有些地方就做得好,直接跟蔬菜加工厂合作,培训内容全按工厂需求来,工人培训完直接上岗,不用担心学了没用。
![]()
企业也能搭把手,现在不少地方搞智能温室、植物工厂,需要懂点技术的工人,给原来的牧场工人做数字农业培训。
这样一来,他们也能转型成“新农人”,收入说不定还能涨一截。
说到底,这场从“餐桌”开始的就业变革,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事。
![]()
你今天多吃一口蔬菜,可能就帮远方的农民多了一个新选择,而那些丢了牧场工作的人,也未必就没了出路。
关键是别让“变革”变成“没人管”,提前搭好政策、培训的“桥”,让想转行的人有方向、有技能。
![]()
这样才能让更多人在这场转变里,都能抓住自己的饭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