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污染很多海域,为何日本海鲜却不愁出口,大家也还在吃海鲜,难道日本另辟蹊径了?
2023年那波核污水入海,把全世界的海鲜爱好者吓得直皱眉。
日本福岛的排放按钮一按下,海鲜市场的地震震到了全球,原本最爱吃日本海产的中国人第一个说不行,直接全线封杀。
但两年过去,海水被排了快10万吨,放射性物质在太平洋里游来游去的时候,日本海鲜出口居然不跌反涨,甚至还破了纪录。到底是大众健忘,还是日本真有妙招?
一开始,日本渔民是真的挺惨,中国一封关,扇贝、金枪鱼统统砸在手里,东京市场的金枪鱼价格一夜跌超两成,北海道的贸易公司倒闭了,渔民怨声载道。
日本政府也知道不能坐等天降奇迹,马上砸出上千亿日元补贴,岸田还带头吃福岛产的海鲜上电视,试图“以身试毒”稳定民心。
但光靠国内吃不解决问题,毕竟中国市场曾经占了日本海产出口的五分之一,所以日本立马转向东南亚,越南、泰国成了新宠。
扇贝运过去加工,换个“越南制造”的标签,再漂洋过海卖给欧美,这一招看着简单,其实是门学问,叫“转口贸易”,说白了就是“洗产地”。
别看这招有点灰色操作,但还真奏效,美国一边嘴上说要食品安全,另一边2024年照样接了日本22%增长的海鲜出口,直接把中国从日本海鲜最大买家宝座上拉了下来。
可问题是,这“洗产地”听上去聪明,实则风险巨大,2024年春,中国台湾在秋刀鱼上查出放射性超标40倍,产地是日本熊本。
这下大家才意识到,标签换了,污染没换,更关键的是,像越南、墨西哥这些中转地,检测标准宽松,基本靠日本自己说“我没问题”就能出口,食品安全成了“自证清白”的游戏。
这种操作方式,不仅埋下了隐患,也加剧了消费者的不信任感,韩国人在2025年夏天疯狂抢购海盐,导致价格暴涨40%,就是对整体海洋污染担忧的一种侧写。
日本政府一直拿着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报告当护身符,说排放水里的放射性物质浓度“低于国际标准”。
听着挺官方,但问题是,报告的数据基本都来自东京电力公司自己,那独立性就打了折扣。
科学家也不是没话说,氚、铯137这些放射性元素,一半衰期动辄几十年,哪怕现在检测没问题,也不代表未来安全。
2024年中国专家确实在福岛海域检测到了“未超标”的数据,但谁也不能保证五年、十年后不会出问题。
关键在于,海洋污染是个动态过程,不是今天测了没事就可以安心吃五年鱼,当科学和现实脱节,信任就成了稀缺品。
日本的“出口奇迹”,说到底,是靠了三招:钱砸出来的补贴、市场转移、还有“洗产地”的灰色策略,这不是安全问题解决了,而是消费者的心理防线被慢慢击穿了。
大部分人面对复杂的国际食品链条,没法一一核查,时间久了,新鲜感过去了,恐慌也就淡了,加上日本政府公关做得细腻,媒体话术也在变,从“核废水”到“处理水”,听起来就没那么可怕,心理暗示效果明显。
另外,现实也很“打脸”:你不吃日本海鲜了,但你吃的可能是“越南制造”,只是产地换了个马甲,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下,根本无从分辨,久而久之,也就“吃了再说”。
2025年,中国对日本海鲜的态度开始松动,但是“有条件”的,除了福岛等10个高风险县,其他地区的部分水产品可以恢复进口,这并不代表“全面放心”,而是一种务实策略。
在全球供应链高度交织的今天,完全割裂并不现实,关键是要建立起更严密的可追溯体系,中国也在推动进口水产品的溯源机制建设,这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整个市场秩序的一种重建。
表面风光的日本海鲜出口,其实是在一个高风险博弈中走钢丝,靠补贴、转口贸易和标签游戏撑起来的“繁荣”,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核水排海这事不只是日本的家务事,而是全球的公海责任,一旦哪天真出事,不是某个国家“背锅”那么简单,而是整个海洋生态和国际信任系统的崩塌。
短期看,日本是赢了市场,但长期看,它还欠世界一个透明的交代,信任从来不是靠广告和公关堆出来的,而是靠时间、科学和责任沉淀下来的。
这场海鲜之战,还远没结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