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京的故事,听着像一部技术人的连续剧,每一集都不走寻常路。
他年轻时在海外学成归来,原本可以在已经成熟的芯片巨头里安稳度日,可他偏偏不。他选择在中国大陆最需要芯片的时候站出来,甚至在自己事业最低谷的时候,依然咬牙坚持。
![]()
从中芯国际到新昇半导体,再到芯恩科技,张汝京三次创业,没有哪一次是轻轻松松的。但每一次,他都抓住了中国芯片发展中最紧要的关口。
在别人还在观望的时候,他已经下场实干,在别人觉得“难得要命”的地方,他却说:“那就从这儿开始。”
临危受命:从“离场”走向“补位”
2009年,张汝京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他所创办的中芯国际因为专利纠纷,被判败诉。
那一年,他黯然离职,很多人觉得他可能就此退出舞台。然而,事实却刚好相反。正是在这一年,他提出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大陆芯片产业缺什么,我就去干什么。
![]()
他早年就看到了,中国大陆在芯片制造上的技术基础很薄,特别是高端晶圆这一块,产线几乎是空的。所以他第一步就想从制造入手,把芯片的“根”扎下来。
他最早是在台岛工作,后来毅然决定来到大陆发展。
他放弃了原本在台积电的股份和职位,只为能在大陆的土地上建起属于中国自己的芯片厂。
那个时候,全球芯片市场并不景气,他却反其道而行:行业低谷,设备便宜,他就大批量买进;技术难引进,他就联合多家资本把股权分散,避开制约。
这样一来,他在2002年就建成了第一条8英寸产线。紧接着,2004年再造出12英寸晶圆线,再到2009年推进到45纳米工艺,中国芯片制造水平一步迈进了世界主流行列。
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中芯国际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国外老牌企业的警觉。
![]()
台积电对中芯国际发起了两轮专利诉讼,最终中芯国际赔偿了高额费用,还被迫让出部分股份。张汝京也因此退位。但他没有退场,而是换了个角度重新出发。
换个打法:造芯不如从材料上“破局”
离开中芯国际后,张汝京没有选择休息,而是迅速投入到了一个新的方向——硅片。这片领域虽然冷门,但却是芯片制造的起点。没有高质量的大硅片,再先进的芯片设计也只是“空中楼阁”。
2014年,他创办了新昇半导体,把目标对准了300毫米硅片。
当时中国大陆在这个领域严重依赖进口,尤其是来自日本的企业几乎掌握了整个市场。张汝京看得透,制造工艺可以追,设备可以买,材料这一块才是真正的线头。
![]()
于是,他带领团队从零起步,驻扎在实验室里反复调试,最终打出了一套能稳定量产的硅片工艺,纯度高得惊人,足以满足高端芯片的需求。
到2020年,新昇的产品已经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市占率不断提升,还拿到了数百项专利。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突破”,是一场从源头打通产业链的“深水作业”。
新昇的硅片,不仅为中芯国际提供了稳定的材料供应,也成为华为等企业的关键支撑。这一块卡得最死的地方,就这么被一点点撬开了。
张汝京的这一手,打得很稳。
他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补链不是喊口号,而是要有人甘心去啃硬骨头,愿意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打基础。
![]()
三出三中:CIDM模式走出芯片新路子
光靠制造和材料还不够,中国芯片产业还面临一个结构性问题:设计企业和制造企业之间“各唱各的戏”,资源没法打通,成本居高不下,效率也提不上来。
张汝京在思考,如果继续这样“各走各路”,再多的芯片也难以形成规模化竞争力。
2018年,他在青岛创办了芯恩科技,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CIDM,也叫协同式集成制造。
这种模式说白了,就是打破芯片企业之间的“围墙”,让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不再分散,而是像一个“联合体”一样协同运作。
为了让这个模式落地,他联合了三十多家相关企业,大家交叉持股、共享技术和产能。
![]()
这样一来,中小芯片设计公司也能借助平台的力量,把产品快速推向市场,而制造企业也不至于“等米下锅”。
芯恩的8英寸厂很快实现了高良率,特别是在车规芯片领域,表现稳定、适配性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降低了进入门槛,让更多中小企业有了“试水”的机会。
2022年,芯恩与积塔半导体展开合作,把发展重心进一步聚焦到车规芯片方向,推动IGBT等关键产品通过国际认证。
至此,张汝京的产业布局已经从材料端、制造端,一直延伸到了应用端,形成了完整闭环。
留人育才:技术之外的另一场“硬仗”
张汝京这一路走来,不光是建厂、搞项目,他还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他知道,中国芯片产业要想长久发展,光靠几位创始人是不够的,必须有一大批人才能撑得起来。
![]()
在中芯、新昇、芯恩这三家公司里,他不仅搞技术,还建学校、办社区,把一大批海外技术人才吸引过来,并且想办法把他们留下来。
他主张用双语教学、工程实训的方式,从人才引进到人才培养形成闭环。
他的思路很清楚:技术是人干出来的,生态也是人维系的。如果没有人,技术再先进也落不了地。
他把这件事当作“长期工程”来做,甚至说过一句话:“芯片不是一代人干完的事,但我们得把基础打好。”
他的这套理念,也给中国芯片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启发。在芯片进口额长期高于石油进口的背景下,如何建立起稳定、可持续的国产供应链,成为全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张汝京用三次创业,给出了他的答案。
![]()
他没走捷径,也没喊口号,而是一步步地把“补短板”变成现实。他做的是“工程型”的产业改革,不是资本游戏,也不是表面文章。
他的CIDM模式如今也被越来越多的地方尝试,说明这条路确实是走得通的。
小结:站在风口不动,才是真正的稳
张汝京最被人记住的那句话,“大陆缺什么我就做什么”,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眼光。他不怕“难”,也不怕“慢”,他怕的是没人去干,没人去扛。
今天很多人谈芯片、讲创新,讲的是风口、资金、赛道,而张汝京关心的是:这个行业到底哪儿还欠一块砖?谁愿意把这块砖铺上去?
他一生做的事情,其实就像铺路,虽然不亮眼,但没有这条路,谁都走不远。
![]()
所以说,张汝京的三次创业,不只是个人奋斗的故事,更是一代工程师对国家技术发展的注脚。
他用行动告诉我们,芯片这条路,虽然难走,但只要有人愿意走,方向就不会错。技术自立,不靠口号,而靠一群像他这样的人,默默把短板补上,把基础打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