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木旦君 编辑|MAX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办公室“咳咳咳”声此起彼伏,大人感冒病例增多,孩子们更是集中“中招”——近期流感小高峰悄然来袭,全国多所幼儿园近三成幼儿请假,小学空座位明显增加,初中校园也频现咳嗽、喷嚏声。更需警惕的是,专家已预测今年我国流感流行季可能提前到来,校园成为疫情传播的重点场景。
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在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阳性率高达10.7%,稳居病原体首位;流感病毒活动呈南北同步暴增态势,流行毒株H3N2 与去年的H1N1形成交替,人群免疫力薄弱;肺炎支原体感染虽略有回落,但仍维持中高位流行。
三大病原体连环夹击下,0-6岁儿童成为绝对高发群体,多地儿科门急诊接诊量翻倍,一号难求的局面持续蔓延。更令人揪心的是,儿童专用药结构性短缺与细菌耐药性飙升形成恶性循环,这场针对孩子的健康危机,正从医疗层面蔓延至每个家庭的日常。
多病原体围猎,儿童成最脆弱目标
今年秋冬的呼吸道疾病流行,呈现出“多病原体交替侵袭、流行周期提前、重症风险上升”的三重异常特征。中疾控数据显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在门诊流感样病例中阳性率已达6.7%,南方省份活动强度持续波动上升,而北方地区近期也进入快速上升期,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与往年不同,今年RSV感染的“迷惑性”更强,早期症状仅为鼻塞流涕,与普通感冒无异,2-3天后才会显现咳嗽、喘息等典型症状,极易延误干预时机。
![]()
流感的爆发则更为迅猛。香港卫生署通报显示,截至10月21日,开学以来已录得587宗校园流感暴发个案,包括315所小学、210所中学和62所幼儿中心,更出现12宗儿童重症个案,其中1名13岁健康女生因甲型流感并发肺炎离世,9名重症患儿均为既往健康儿童。
内地方面,中疾控监测证实,当前流行的H3N2毒株与去年主流的H1N1差异显著,人群基础免疫力普遍偏低,儿童感染后高热、肌肉酸痛症状更明显,进展为肺炎的风险更高。
肺炎支原体的威胁同样未减。2024年中国耐药监测数据显示,其对儿童常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率已超60%,意味着传统一线药物对近三分之二的患儿可能无效。临床数据显示,支原体感染患儿多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部分患儿病程长达1-2个月,反复发热、咳嗽不止,严重者可引发胸腔积液、肺不张等并发症。
儿童自身免疫弱,感染危害性更大
儿童群体的生理特征,使其在病原体面前几乎毫无抵抗力。数据显示,5岁以下儿童RSV感染后,75%的住院病例和82%的死亡病例集中在1岁以下婴儿,这一群体气道狭窄、黏膜屏障功能未完善,感染后极易发展为毛细支气管炎,出现呼吸急促、三凹征等重症表现,部分患儿痊愈后还可能遗留长期气道高反应性,增加未来哮喘风险。
3-6 岁儿童则因集体生活成为聚集性感染的核心人群。幼儿园、学校等密闭环境中,病原体传播效率极高,而这一年龄段儿童的T细胞活性仅为成人的70%,抗体产生能力薄弱,不仅易感染,还可能出现反复感染的情况。更值得警惕的是,近三年部分低龄儿童在婴幼儿期缺乏常见病原体暴露,群体免疫空白扩大,进一步降低了感染门槛,让原本健康的孩子也成为重症高危群体。
儿药架构性短缺,研发过程还艰难
“儿童占总人口20%以上,但已上市化学药品制剂中儿童专用药占比不足2%”,这一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短缺问题,在本次疫情中被无限放大。本轮疫情中,肺炎支原体感染常用的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儿童剂型,在多地出现区域性断供,家长被迫辗转多家药店,甚至高价求购进口药。
药物短缺的困境并非偶然。从研发端来看,儿童药品临床试验受试者招募难度大,伦理审批流程复杂,企业研发投入回报率低,导致近十年新增儿童专用呼吸道药物屈指可数。
从生产端而言,儿童药需分年龄段设计剂型和剂量,生产批次多、单次产量小,生产线利用率低,企业生产积极性不足,难以应对突发疫情带来的需求激增。即便多地药监部门启动应急保供机制,但儿童药品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出厂的周期长达3-6个月,短期内根本无法填补缺口,无数家庭只能在“无药可用”的焦虑中煎熬。
这种短缺并非我国独有,加拿大自5月起就出现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非处方儿童感冒药全面缺货,从婴儿滴剂到儿童糖浆均一药难求,背后正是呼吸道疾病意外激增引发的需求暴涨。全球范围内的儿童用药供应紧张,更让家长们的购药之路雪上加霜。
儿童耐药性倍数增长,感染专用药上市寥寥
与药荒并存的,是耐药性的快速上升,让本就紧张的诊疗资源更显捉襟见肘。2024年中国耐药监测数据显示,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已突破60%,较三年前的30% 翻倍增长,意味着传统一线药物对多数患儿可能无效,医生不得不启用多西环素等二线药物,治疗周期延长至2-3周,副作用风险也相应增加。
维普期刊的临床研究显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菌构成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对头孢哌酮钠舒巴坦的耐药率接近35%,较非反复感染组高出15个百分点以上;革兰阳性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也均超30%。这种耐药性的蔓延,使得临床治疗陷入 “用药无效→换高级药→更耐药”的恶性循环,部分重症患儿甚至面临无药可用的局面。
![]()
面对严峻的形势,国家层面虽有政策布局,但落地节奏远赶不上病原体的蔓延速度。尽管 2020-2024年我国获批上市的儿科药数量逐年递增,五年间合计超330个,但其中呼吸道感染领域的专用药占比极低,且多为成人药的“儿童版”,针对性不足。
儿童感染诊疗,要解“远忧”更要救“近火”
国家药监局虽已推动儿童药优先审评审批政策,但受限于临床试验周期长、企业积极性不足等问题,新增儿童专用呼吸道药物数量寥寥。2025年感染科疾病治疗指南虽更新了耐药菌防控策略,提出“阶梯式降阶梯”治疗原则,但基层医疗机构的执行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医生仍依赖经验性用药,进一步加剧了耐药风险。
这个秋冬,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危机已从医疗系统蔓延至社会肌理。多病原体叠加流行的态势,预计将持续至明年1月,儿童的健康仍面临持续威胁。儿童群体的生理脆弱性、聚集性传播的快速扩散、儿童专用药的结构性短缺、细菌耐药性的失控飙升,四大难题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张针对孩子的健康“围网”。
破解这场危机,既需要短期层面的应急保供机制提速,通过政策引导打通儿童药生产、流通的堵点,缓解“一号难求”“一药难寻”的燃眉之急;也需要长期层面的产业布局优化,加大儿童专用药研发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完善临床试验伦理审批流程,破解企业研发积极性不足的困境。唯有政策、产业、医疗三方形成合力,才能逐步织密儿童健康防护网,让孩子们在每一个秋冬都尽可能远离呼吸道疾病的困扰。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整理,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