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国要在香港发行不超过40亿美元的美元主权债券。
这事儿看着就是次常规操作,实则是中美金融博弈里,咱们甩出的一记漂亮反击。
![]()
美国现在日子挺不好过,经济扛着高利率已经喘不过气,按说美联储早该松松劲儿降息了。
可鲍威尔偏不,硬是放话12月不一定会降息,本来想靠这话稳住市场预期,没想到把降息预期管理玩成了一场尴尬的心理战。
![]()
为啥美联储不敢轻易降息?说白了就是怕钱跑了。
发行时机的精准拿捏
当前美国经济正处于高利率带来的增长压力中。美联储自2022年开启加息周期以来,基准利率已升至5.25%-5.5%的区间,这使得美国联邦政府每年仅利息支出就接近1.5万亿美元,38万亿国债的债务压力持续发酵。
![]()
按照常规经济逻辑,此时美联储应启动降息以缓解经济下行风险,但主席鲍威尔在11月的公开讲话中却明确表示“12月降息并非既定选项”,这种表态背后是复杂的政策权衡。
2024年9月的历史经验成为美联储的“前车之鉴”。当时美联储仅降息50个基点,中国同步推出规模达3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叠加中国资产的估值优势,国际资本随即掀起增持中国国债、股票的热潮,A股沪深300指数在一个月内上涨12%,这种资本外流现象让美联储遭受国内舆论强烈批评。
![]()
此后,美国试图通过立法限制本土资本投资中国核心产业,但效果甚微——2024年全年流入中国市场的外资规模仍达1.2万亿元,全球资本对优质资产的追逐难以被行政手段阻断。
中国选择此时发行美元主权债,恰好击中美联储的政策软肋。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全球美元流动性出现结构性短缺,新兴市场国家美元储备同比下降6%,而中国此次发行的美元债正好为市场提供了高信用等级的投资标的。
![]()
从历史数据看,中国此前的同类操作已验证了时机选择的精准性,2024年11月在沙特首次发行20亿美元主权债时,尽管是中东市场试水,却获得397.3亿美元认购,认购倍数高达19.8倍,远超市场预期。
美元潮汐的失灵=
美元作为全球核心储备货币,其周期性的升贬值形成“美元潮汐”,成为美国收割全球财富的传统工具。在美元升值周期,美国资本以低价收购新兴市场资产;待美元贬值时,这些国家因本币贬值、外债高企陷入危机,美国资本再趁机扩大控制权。斯里兰卡2022年因美元储备耗尽爆发债务危机,其港口、电力等核心资产被西方资本以低于市场估值40%的价格收购,便是典型案例。
![]()
2024年美联储开启缩表进程,全年缩表规模达8000亿美元,原本意图通过减少市场美元供给制造流动性紧张,重演历史收割剧本。但中国通过发行美元主权债形成的“美元二次循环”,打破了这一逻辑。中国将全球分散的美元资金集中后,通过货币互换、债务援助等方式提供给流动性短缺国家,有效填补了美联储缩表造成的缺口。
土耳其和阿根廷的经历印证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2022年土耳其里拉兑美元贬值70%,核心原因便是美元储备不足导致的支付危机;而2023年阿根廷在美元储备耗尽之际,通过与中国达成13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获得了稳定的美元兑换渠道,成功避免了核心能源企业被外资低价收购的风险。
![]()
2025年数据显示,全球有23个国家通过与中国的货币互换或债券合作获得美元流动性支持,这些国家的外债违约率较2023年下降了18个百分点。
“用美元反制美元”
中国并非美元短缺国,2025年三季度末外汇储备规模达3.2万亿美元,足以覆盖短期外债需求。选择发行美元主权债,本质是“用美元反制美元”的战略布局。这一操作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市场化手段汇集全球美元资金,再以合作方式输出给有需求的国家,形成区别于美国霸权模式的新路径。
![]()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资源合作中尤为明显。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对矿产、能源等原材料需求巨大,而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恰好拥有丰富资源但缺乏美元流动性。
通过美元主权债募集的资金,以贷款形式提供给这些国家后,对方可通过资源出口偿还债务。2024年,巴西通过这种方式获得50亿美元贷款,随后向中国出口了价值30亿美元的铁矿石和大豆用于债务偿还,实现了双方需求的精准匹配。
![]()
作为发行地的选择,同样蕴含深意。香港作为全球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2024年美元结算量占全球的19%,具备成熟的债券发行和流通机制。选择在此发行,既依托了其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又向全球传递了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稳定的信号。
关键的是,中国主权债的零违约率成为核心信用背书——自2009年首次发行美元主权债以来,中国从未出现过延期支付情况,这一记录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独一无二,远超美国(近50年曾出现2次技术性违约)和欧洲(部分国家主权债违约率达3%)。
![]()
全球金融格局的渐变
中国美元主权债的发行规模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21年至2023年分别为30亿美元、35亿美元和40亿美元,认购倍数均保持在10倍以上,2025年香港发行的40亿美元债券在发行前三天就已获得200亿美元认购意向。这组数据背后,是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认可度的持续提升,也是对传统美元霸权模式的隐性疏离。
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寻求货币结算的多元化。2024年,中巴贸易中本币结算占比达到45%,较2020年提升了28个百分点;中印贸易本币结算占比也突破20%,双方在能源贸易中已实现部分人民币结算。这些变化并非否定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而是各国为规避美元潮汐风险、掌握更多经济自主权的理性选择。
![]()
美国的霸权模式正面临边际效应递减的困境。2025年美国推动的“友岸外包”政策试图构建排他性经济圈,但数据显示,其主要盟友对中国的出口依赖度并未下降,德国汽车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反而从2023年的32%升至35%。相比之下,中国通过美元主权债、货币互换等方式构建的合作网络,因不附加政治条件、注重共赢而获得更多认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