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与高压力并存的当下,情绪正在成为年轻人新的消费驱动力。除了传统的功能性消费,如今的Z世代还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他们通过消费回应压力、寻求认同,也在不断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避风港。在此背景下,Soul APP发布了《2025 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这份报告聚焦“情绪消费”的兴起轨迹与深层逻辑,试图从青年视角理解他们如何通过消费构建情感支持网络、维系心理韧性,为洞察当代青年群体的生活态度提供了新的观察窗口。
报告显示,一种基于“情感”的共识正在年轻群体中蔓延。超九成青年认同“情绪价值”概念,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愿意为情绪或兴趣付费,“为快乐买单”已成为一种趋势。与过去强调性价比不同,如今的青年越发注重“情价比”——既希望获得理性的价格平衡,也追求消费过程中的精神满足与情感共鸣。
在具体消费动机中,“价值共鸣”“自我疗愈”“仪式感”“审美契合”成为青年愿意付费的四大关键词。近四成受访者愿为“精神认同”买单,体现出他们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对“被理解”的心理需求愈发强烈。与此同时,超三分之一的青年将消费视作自我疗愈的过程,用购买行为来抵御焦虑与孤独;另一部分年轻人通过消费制造“仪式感”赋予日常以意义,让生活更有秩序与温度;视觉愉悦和审美契合也成为触发消费的重要因素。
![]()
情绪消费并非单纯的“冲动行为”,而是与青年收入、职业密切相关。报告提到,每月可支配收入较低的青年反而展现出更高的情绪消费意愿,这表明情绪消费并非奢侈行为,而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职业分布上,企业普通职工、基层管理者与自由职业群体情绪消费比例较高。
从消费习惯看,青年在情绪消费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超过四成的受访者每周多次消费,近六成青年每月用于情绪相关消费的支出占月收入的10%以内。消费高峰主要集中在深夜与工作间隙等“情绪低谷”或“放松时段”。他们或为了“消极维护”——通过购物稳定情绪、排解孤独;或为了“积极强化”——在节日、生日等节点庆祝幸福时刻。消费不再只是满足物质欲望的手段,也成为表达内在状态的方式。
![]()
Soul APP研究报告指出,个性化表达与圈层认同正成为“情绪消费叙事”的重点。一件潮玩、一杯特调咖啡、一次主题展览,都可能成为年轻人构建身份与社交认同的“情绪符号”。这些商品不仅满足了感官体验,更承担了“精神锚点”的作用,使个体在复杂社会环境中找到情绪平衡与自我表达的路径。另一方面,多重社会压力的叠加,让青年愈发重视“情绪修复”。学业竞争、职场焦虑、社交隔阂、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渴望通过消费获得情感补给。报告认为,情绪消费已成为年轻人实现“精神自治”的现实选择,也是一种主动调节心理状态的方式。它既是一种“自我关怀”,也是青年群体在高压社会中的生存智慧。
此次由Soul APP发布的《2025 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不仅呈现了青年群体的消费新趋势,也为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提供了数据和新视角。对Z世代来说,情绪消费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购物行为,成为一种情感补给和生活方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