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近年来,不断推陈出新的网络“热梗”虽娱乐了大众,却也悄然滋生“烂梗”现象,引发家长们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广泛担忧。“你个老六”“笑鼠了”“丸辣”等“烂梗”,不仅让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变得困难,更可能侵蚀青少年的语言体系与思维方式。青少年辨别力尚未成熟,往往未解其意便过度跟风使用。这些“烂梗”隐含低俗、粗鄙之意,长期浸染其间,犹如“素丝入染坊”,孩子们的价值判断、审美情趣难免被悄然扭曲,甚至催生“语言贫瘠症”——将一切崇高与深刻都消解为浅薄的调侃,最终导致对真实情感的麻木、对生命厚重感的钝化。
网络“热梗”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本身无可厚非。它是网络亚文化的自然产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网民的智慧与创造力。问题不在于“梗”的存在,而在于“烂梗”的滥用。为加强网络语言治理,2024年10月,中央网信办与教育部联合启动“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篡改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滥用隐晦表达等乱象。
守护青少年精神家园,抵御网络“烂梗”的不良影响,不能仅靠禁绝与说教,而需家庭、学校、网络平台协同发力。家庭是第一道防线,家长应营造高质量的语言环境,提升自身网络素养,通过亲子阅读、深度对话等方式,引导孩子感受汉语的韵律之美与意蕴之丰。学校应肩负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核心使命。语文教学要超越工具性,彰显人文性,借助经典诵读、写作训练、辩论演讲等形式,让学生建立起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结,获得使其终身受益的精神滋养。
规范网络语言,并非对“热梗”一刀切地禁止,而应进行有温度、有智慧的分辨与疏导。诸如“点赞”“给力”“硬核”等正能量流行语,之所以能融入主流表达,在于以生动、诙谐风格赢得公众认同。这也证明,网络空间完全有能力孕育优美、鲜活的高质量语言内容。唯有疏堵结合、扬优弃劣,才能推动高质量网言网语不断涌现。网络平台作为信息“守门人”,必须强化责任意识,运用技术手段识别并限制低俗不良用语;内容平台、媒体及文化工作者也应携手推广优质内容,共建清朗网络空间,为青少年语言成长提供正向引导。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体现个人修养,更关乎社会文明的高度。让我们共同努力,不让网络“烂梗”绊住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脚步,引导他们在感受语言之美的旅程中,推动中华语言文化生生不息、繁荣发展。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文:万文波(医务工作者)
编辑:秦明睿
校对:马杨
审核:李诗尧 徐秉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