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出门了。”
“等等!你物理卷子做完了吗?英语单词背了吗?这次月考要是再退步,我看你高中都考不上!”
“爸,我回来了。”
“嗯。饭在桌上,吃完赶紧写作业。我给你报了周末的数学冲刺班,这次必须把弱项补上来。”
这的对话,是否每天都在您的家中上演?
您是否感到困惑:为什么我付出了全部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孩子却越来越“不争气”?
从曾经的乖顺,到如今的拒绝上学、沉迷手机、亲子关系如履薄冰。
您累,孩子更“累”。
而这一切的根源,或许就在于我们内心深处,那个 “见不得孩子闲着” 的执念。
![]()
一、 “填鸭式”养育的陷阱:你的“为你好”,正在扼杀孩子的生命力
很多父母坚信:“勤奋是美德,闲着是罪恶。
”于是,孩子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必须被“有意义”的事情填满——学习、做题、兴趣班。
我们害怕孩子一旦“闲”下来,就会落后,会堕落,会毁掉一生。
这背后,是深深的焦虑和恐惧。
然而,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 “过度干预”和“日程填鸭” ,恰恰是导致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温床。
1.剥夺了“自我效能感”的建立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并达成目标的信念。
它并非来自父母的夸奖或包办,而是源于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成就感。
当一个孩子的时间被完全安排,他就像一个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无需思考,只需执行。他无法体验“我自己想做什么、并能做成什么”的快感。
长期以往,他会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无助感:“我的人生是父母的,我做什么都无法改变。”
当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这种无助感会转化为巨大的愤怒和反抗——拒绝上学,是夺回控制权的极端方式;沉迷手机,是在虚拟世界中寻找那一点点可怜的掌控感和成就感。
![]()
2.扼杀了“内驱力”的萌芽
内驱力,是孩子内心那台永不停歇的发动机。
它由好奇心、探索欲和真正的兴趣点燃。
而当我们用外部任务(学习、考级)塞满孩子的生活时,他们便失去了探索自我兴趣的时间和空间。
学习不再是满足好奇心的旅程,而是换取父母笑脸、避免责骂的工具。
一个只为外部压力而学习的孩子,一旦压力源消失(如考上大学),或者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就会彻底“熄火”。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在经历高考的极致压力后,在大学里或毕业后迅速“躺平”——他们内心的发动机,早已在年复一年的“填鸭”中锈迹斑斑,无法再为自己而转动。
3.阻断了亲子情感的链接
当亲子间的交流只剩下“作业写完了吗?”、“考试考了多少分?”,家就变成了第二个教室,父母就变成了监工。
孩子感受不到无条件的爱,他感受到的是“有条件的接纳”——“我只有成绩好,才值得被爱”。
这种情感链接的断裂,是亲子关系差、仇视父母乃至断亲的根源。
孩子内心在呐喊:“你们爱的到底是那个考高分的我,还是真实的我?”当呐喊无人听见,绝望便会滋生。
![]()
那些“闲”着的时光,真的被浪费了吗?
恰恰相反。
心理学认为,看似无目的的“闲暇”——发呆、望窗、摆弄小物件、甚至是“无聊”——是孩子精神世界得以构建和发展的绝对必需品。
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是在:
整合信息:将学到的碎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体系。
发展创造力:天马行空的想象,正源于不被打扰的自由时空。
进行自我对话:认识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喜好,思考“我是谁”。
恢复心理能量:就像肌肉需要休息才能生长,孩子的心灵也需要“留白”来修复和强大。
见不得孩子“闲”着的父母,就像见不得土地荒芜的农夫,不停地播种,却忘了土地也需要休养生息,才能孕育出更丰硕的果实。
我们累得筋疲力尽,却在一片盐碱地上,期盼着参天大树的出现。
二、 鱼和海教育如何帮助您重启孩子的内驱力?
![]()
1.从“管”到“引导”的智慧转变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家长重新理解“自主性”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自主性并非放任不管,而是给予孩子在安全范围内做选择的权利,并让他们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 打破“指令式”沟通,拥抱“商量式”对话:我们可以教您如何通过提问,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解决方案,而不是直接给出命令。例如,当孩子作息颠倒时,与其责备,不如问:“你觉得,如果能早点睡,明天会不会感觉更轻松一些?我们一起看看,怎样才能做到?”
• 尊重孩子的兴趣,鼓励自主探索:即使孩子的兴趣看起来“不着边际”,我们也会鼓励家长去支持。因为兴趣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最好老师,也是内在驱动力的重要来源。我们线上课程中会有关于如何发现和培养孩子兴趣的专业指导。
• 适度的“放手”:很多家长害怕孩子犯错,所以宁愿包办一切。我们会引导家长认识到,孩子需要通过犯错来学习和成长。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内,允许他们尝试,允许他们失败,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支持和反思。
2. 看见孩子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可能性
当孩子在学习、生活或其他活动中,体验到“我能行”的感觉时,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就会大大提升。
• 聚焦孩子的优势,而非短板:很多家长习惯性地看到孩子的不足,并不断地去“纠正”。而“鱼和海”会引导家长学会识别和放大孩子的优点。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 拆解任务,循序渐进:对于“拒绝上学”或“休学躺平”的孩子,我们不会期望他们一步到位回到正轨。我们会与家长一起,将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让孩子在完成每一个小目标时,都能感受到“胜任感”。例如,从在家阅读一篇文章,到参与线上课程一小段,再到走出家门与人交流。
• 鼓励尝试,不怕失败:沉迷手机的孩子,可能是在虚拟世界中找到了“胜任感”。我们会帮助家长理解,这是一种对“被认可”和“有能力”的渴望。通过引导孩子将这份渴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例如,鼓励他们尝试一些力所能及的技能,如烹饪、手工、简单的编程等,并在过程中给予积极反馈。
![]()
3. 重建温暖的亲子连接
“归属感”是孩子感受到被爱、被接纳,属于某个群体(家庭)的认同感。
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时,他们才会有勇气去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
• 高质量的陪伴,重塑亲子时光:面对“亲子关系差”的孩子,首要任务是重建连接。我们会指导家长如何放下手机,放下工作,全身心地陪伴孩子。这种陪伴,不一定需要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能只是静静地倾听,一起散步,或者仅仅是分享一顿晚餐。
• 共情与倾听:孩子出现“作息颠倒”或“沉迷手机”等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情绪的困扰。我们会教授家长如何用共情的方式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理解他们的情绪,而不是急于评判和说教。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时,他们才愿意敞开心扉。
• 共同制定家庭规则:建立清晰、合理的家庭规则,并让孩子参与制定,能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这也有助于解决“作息颠倒”等问题,因为规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而不是父母单方面的强加。
三、从“监工”到“园丁”,唤醒一个主动奔跑的生命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填鸭和追赶,而是守望与唤醒。
那个您眼中“闲着”的孩子,他的生命能量并非消失了,只是被厚厚的焦虑、压力和误解所覆盖。
鱼和海教育愿意与您一起,用专业的知识、温暖的理解和持续的陪伴,做那个温柔的“扫雪人”,帮您拂去这些积雪,让埋藏在内的生命之火,重新燃烧起来。
请相信,当您做出转变后会惊喜地发现,您不再需要拖着、推着他前行。
因为一个被唤醒了内驱力的孩子,他自己就会向着光,奔跑起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