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故事的国际化书写
读古风长篇小说《归途》
王 龙
2025年上映的抗战题材影片中,《营救飞虎》填补了香港抗战史在银幕上的空白。然而遗憾的是,由于角色深度不够、情感表达薄弱等原因,该片票房不尽理想。
幸好,今年著名军旅作家古风先生出版的长篇小说《归途》,不仅弥补了这一缺憾,还为抗日题材的国际化书写,开拓了崭新的视角与高度。
![]()
《归途》 古风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2025年11月出版
《归途》以1944年美国飞虎队中尉诺亚驾驶P-40战机执行轰炸任务时被日军击落,坠入香港近郊的山谷后被营救的经历为线索,以细腻的笔触、紧凑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战争中的生死考验、国际情谊与民族大义,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文学感染力。
作家古风先生曾深入采访多位东江纵队成员,是一名香港抗战的资深研究者,创作过电影剧本《克尔记忆》和长篇纪实作品《港九大队》,对于这段历史可谓有着得天独厚的发言权。这部长篇小说《归途》是他多年来在这一领域深耕细掘的最新成果。
小说讲述的是发生于1944年的真实历史事件。飞虎队中尉诺亚的战机在轰炸香港启德机场时被日军击中,坠于香港观音山,幸被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短枪队发现并营救。在队长梁波的带领下,他们穿行山野与敌周旋,突破日军重重封锁。面对凶残追兵与险恶人心,在艰难转移中,游击队与诺亚结下深厚情谊,但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不仅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逃亡,更是一次灵魂深处的重生洗礼。诺亚亲历了逃出生天的残酷与游击队员的牺牲,于绝境中重新触摸到生命的温度,领悟了团结与正义的真谛。小说以真实事件为蓝本,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生动地刻画出港九大队的英雄群像,谱写了一曲穿越血色硝烟、照亮人性深渊的生命壮歌。
以真实原型为背景的虚构创作,最具挑战性的就是如何做到“熟悉的陌生化”。我原以为会读到一部充斥着炮火连天、悲壮崇高的“宏大”作品,可很快就被那些“不务正业”的描写吸引住了——在这场生死营救中,读者通过诺亚的“第三只眼”,清晰地见证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游击队员为保护他不惜牺牲生命,土匪为利益出卖同胞,日军则以暴行践踏着这片土地。诺亚从最初的惊恐无助,逐渐领悟了牺牲与团结的意义,也在与战友们的生死相依中找到了新的希望。当他终于抵达东江纵队司令部,他的旅程尚未结束。那些为了他而牺牲的战友、那些为自由而战的英雄,已化作他心中永恒的记忆。他手中的口琴,奏响的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是属于全人类的希望与和平。
我一直有些怕读战争题材,很多作品要么是古典小说的英雄传奇,要么是架空历史的战争童话,而人物往往成为符号,叙事轻易变成套路,让人感觉到这些作品写的是内分泌而不是真感情,既未充分满足读者对战争的深层解读,也未深化历史教育的情感深度,导致“两头不讨好”。
但《归途》显然没有这么干。
这部小说围绕美军飞行员诺亚在香港的惊险求生历程,巧妙地将国际元素融入抗战叙事中,拓宽了传统题材的新视野。《归途》所描写的英雄,并非一群完美的形象。诺亚有着“馋嘴中尉”的绰号,总是在飞行裤里塞满太妃糖、巧克力等零食,跳伞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活下去、回到妻子艾米丽身边,被村民误引向日军基地时会慌得像个迷路的孩子。这些非但没有削弱他的形象,反倒让我觉得“哦,这才是个真实的人。”
游击队长梁波也并非一个“完美”人设,而是一个外表看上去有些像“土匪”的人物形象。但现实中,他却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大英雄。从机场爆破到悬崖开路,从应对日军清剿到摆脱土匪纠缠,每一次都展现出他的沉着与远见、冷静与孤勇。而他对怀孕妻子的柔肠牵挂,对队员们粗中有细的温情关怀,都透射出一股充满反差的个性魅力。
《归途》不仅是一部关于国际抗战的史诗,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救赎的寓言。它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也展现了个体的光彩。在这场跨越山河、超越国籍的逃亡中,伦敦大学医学博士出身的江娇、香港大学出身的队员彭桥,甚至连海马帮的土匪邱海等人,都并非全然的正面或者反派。他们在民族大义面前的坚守,在乱世激流中的侧影,无不折射出人性的多维与复杂。作者塑造这些“有缺点的英雄”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与战时香港的独特环境息息相关,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的中华儿女抗战图。
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真实感”,尤其体现在对牺牲的描写上。洪涛为抬诺亚过悬崖,失足坠下时,手里还攥着那根救命的绳子;段大年兄弟一个死于蛇毒,一个倒在日军枪口下。那种“来不及”的残酷,写出了牺牲的沉重,比任何煽情的文字都更扎心。战争里的无力,才是最真实的痛。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人藏起诺亚,有人接过洪涛留下的滑杆继续行走。这些“不放弃”的瞬间,让我想起书中的一句话:“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咬着牙把光传递给下一个人。”
《归途》最令人震撼之处,是它对历史细节的精准还原。作家古风因为有对东江纵队数十年研究的深厚功力,描写这段历史才如数家珍,游刃有余。1944年日军对香港的“肃清作战”、东江纵队的游击抗战,甚至“大天二”伪军的土匪习性,都有历史档案的原型佐证。这种用“脚”行走的田野调查,这种扎根于真实的历史书写,让虚构情节更具时代质感,也让读者更觉得有说服力。
然而,真实又并非泛黄的史料堆砌,而是通过人物抉择赋予人性温度。当诺亚在空中与敌机缠斗时,他不仅是在为香港而战,更是在为正义而战;当梁波带领游击队与伪军周旋时,他捍卫的不仅是抗日的信念,更是对战友生命的承诺在真实的历史中挖掘人性的深度,让《归途》在战争文学中脱颖而出。
《归途》的叙事结构也很精巧,两条故事线索交相辉映:美军飞行员诺亚的求生之路、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短枪队的营救之路。它既展现了个体在战争中的渺小与无助,也凸显了集体力量的坚韧与伟大。诺亚的视角带着西方人的陌生与疏离,从最初对游击队“土匪”印象的误解,到后来的全然信任,构成了一条重要情感脉络。而游击队员的视角则充满了本土的烟火气息,他们凭借着智慧与勇气,一次次化解危机,让这场营救行动不再是单一的英雄叙事,而是变成了一场跨越文化的双向救赎。
《归途》这个名字本身就意味深长。它表面上写的是诺亚的回家之路,可读完才发现,它更写了无数中国人对精神与良知的“守护之路”——那些没留下名字的村民,那些牺牲的游击队员,那些在烽火里守住善良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光”。就像尾声里,艾米丽用纽扣拼成香港地图,重孙女贝蒂追问祖爷爷的故事,那些逝去的人,没被时光遗忘,他们的勇气与善意,正顺着故事,慢慢“绵延”下去。
这就是《归途》最动人的地方:它没写战争的“大”,却把“人”的“小”写得透亮,而正是这些小小的善意与坚守,才撑起了那段黑暗的岁月,也让我们懂得,和平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因为无数如同我们一样的凡夫俗子,在烽火岁月中和山河一样挺立的脊梁,永远也不曾弯曲。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王 龙(作家,影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