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切的办卡证明,防住了普通群众,却防不住真正的骗子。
办理一张电话卡,需要准备什么材料?按照常理,一张身份证足矣。
但近日,全国多地消费者反映,办理电话卡时被要求提供无犯罪证明、工作证明、银行流水等额外材料,甚至需要预存500元至1000元话费、审核房产证或营业执照。
当普通消费者为办一张电话卡而四处奔波开具各种证明时,诈骗分子却通过各种黑色渠道,源源不断地获取着国内实名制电话卡。
![]()
01 通讯运营商凭什么要求我们提供无犯罪证明?
近期,全国多个城市的电信运营商推出了严格的电话卡办理审核标准,引发了社会广泛争议。
在江西等地,通信营业厅办理电话卡需要用户提供无犯罪证明、工作证明或银行流水中的一项。
更极端的情况下,甚至要求预存500至1000元话费、审核本人房产证或营业执照。
这些要求的出现并非偶然。随着电信诈骗案件频发,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多张电话卡搭建诈骗链条,给受害者造成巨大财产损失,也让运营商面临较大的监管压力。
营业厅工作人员对此的解释几乎如出一辙——“应反诈工作要求”。
然而,这些要求在法律依据和实践逻辑上都站不住脚。根据我国《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个人办卡只需出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进行实名登记。
并无任何条款要求附加无犯罪证明、工作证明或银行流水等与身份核验无直接关联的材料。
甚至公安部的正式意见:无犯罪记录证明仅适用于升学、服现役、就业等法定情形,办理电话卡并不在此列。
其实,即使从风险防控的本质来看,有犯罪记录者未必会再次违法,而无犯罪记录者也不意味着绝对安全。
这种要求本身就很荒诞!很脑残!
不仅难以实现精准防控,反而可能将守法公民挡在正常通信需求之外。
![]()
02 黑色链条:骗子如何获取“用不完”的电话卡
与普通消费者办卡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诈骗分子却能通过各种非法渠道,源源不断地获取国内实名制电话卡。
近日,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通过多日暗访发现,某渠道一张实名制手机卡售价600到1000元不等,这些手机卡被伪装成饰品,夹在泡沫层中从江苏发货。卖家多自称人在境外,收卡、发货另有其人,已形成灰黑色交易链。
更骇人听闻的旧闻是2023年9月17日,昆明海关所属打洛海关在出口货物查验中,偶然发现申报为“矿泉水”的车辆驾驶室内藏有未申报的手机SIM卡46盒,共计1.15万张,这些SIM卡印有中国移动的标识。
中缅边境打洛口岸的这次常规查验,揭开了令人脊背发凉的跨境黑幕。
打洛对岸正是臭名昭著的缅北电诈园区。当时,这批违规移动卡若未被海关及时截获,一旦流入诈骗团伙之手后,必将成为诈骗分子精准诈骗的“作案利器”,会给无数家庭的财产安全埋下致命隐患。
那么,没有被海关查获的电话卡会有多少?
![]()
03 运营商转嫁了反诈成本
面对日益严峻的反诈形势,运营商采取的措施显得简单而粗暴——抬高普通用户办理电话卡的门槛。
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将防范电信诈骗的责任和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
从表面上看,严格审核用户身份似乎有助于防止电话卡被用于非法目的。但事实上,这种“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策略,不仅难以有效遏制诈骗,反而制造了新的矛盾。
普通用户为办卡耗时数日准备材料,被迫预存高额话费,而诈骗分子仍然从容不迫在境外继续拿着中国电话卡作案。
运营商作为网络通道的提供者,理应承担“谁运营谁负责”的主体责任。
参考欧盟《电子通信规范》和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相关制度,国外普遍要求运营商对网络欺诈承担连带责任。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加快构建“先行赔付”机制,倒逼企业提升安全投入,建立智能风控系统,实现从“事后追责”向“事前预防”的转变。
上述打洛海关的中国移动电话卡案至今已经过去2年,涉事的中国移动始终保持沉默,未对公众作出任何回应。
众所周知,公众办理手机卡需经过人脸识别、指纹录入等多重严格核验,但被海关查获的那批1.15万张卡却能批量开出、顺利流通,这让人不得不怀疑,中国移动对实名制的管理是否流于形式?对异常开卡行为的监控是否存在漏洞?
这些关键问题,都亟待中国移动给出明确答复。
有记者曾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输入“电信诈骗”等关键词,可以发现涉及手机卡被盗用进行电信诈骗等案件的数量高达上百条。这些案件中,运营商内部人员的参与成为手机卡非法流通的重要推手,为电信诈骗犯罪打开了方便之门。
![]()
04 反诈需要精准施策而非一刀切
治理电信诈骗的正确路径应是“技术+责任+法治”三位一体。
首先,从技术层面,运营商完全可以建立风险识别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对低风险用户简化流程,对高风险用户加强审查。
同时,推动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在保护隐私前提下,实现公安、通信、金融等系统的信息联动,提升精准治理能力。
千万不要忘记:信息泄露在电信诈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运营商内部人员非法出售客户数据,其威胁性甚至超越了手机卡本身。若缺乏信息泄露这一前提,电信诈骗往往难以顺利展开。
当普通消费者在营业厅里为了一张电话卡而苦苦准备各种证明材料时,诈骗分子却有用不完的大量实名电话卡,并且可以准确无误地叫出你的名字、身份证号、乃至家庭住址......
这种鲜明的对比,折射出当前反诈工作中存在的错位与误区,让那么多赫赫威名的部门联合的反诈行动看起来那么滑稽又那么可笑!
----- THE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