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法官用官方账号直播带货,被举报后强硬回应,此行为合法合规,10月31日晚,一场“法官带货卖螃蟹”的直播意外登上热搜,网友们在打开南京中院微信公众号直播间时,看到高淳区人民法院的法官出现在镜头前,热情地介绍当地螃蟹产品。
![]()
起初,很多人难以置信——法院怎么能“带货”?法官卖螃蟹,这听起来像是“玩笑”,甚至有人怀疑这是违法违规的商业行为,然而,当真相揭开后,网友们的态度却从质疑转向了理解和支持。
![]()
原来,这并非法官私自经商,而是一场特殊的司法执行行动,根据高淳区人民法院执行局的回应,这次直播属于“司法变卖”环节,是法院为帮助债务人偿还债务而开展的新型执行工作,直播带货所产生的全部收益都将进入法院专门账户,用于清偿债务,与个人收益无关,同时,这些法官利用的也是下班时间,不仅未违反职业纪律,反而体现了司法执行的灵活与创新。
![]()
这一事件看似荒诞,实则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长期以来,执行难问题一直是司法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许多债务人因资产难以变现,导致案件执行周期长、执行效率低,而通过网络直播这种新形式,法院不仅拓宽了资产变现的渠道,也让司法工作更具透明度和社会参与感,直播间的出现,让执行工作从幕后走向台前,让公众看到了司法为民的另一种温度。
![]()
值得注意的是,法院在这种“带货式执行”中依然保持了严格的规范,直播内容、商品来源、交易环节均依法监督,确保全过程公正透明,这种模式既体现了司法的创新精神,也展示了公共权力的亲民姿态,与传统印象中“严肃冷漠”的法院形象不同,这样的行动让司法更加贴近民生,也更容易获得社会信任。
![]()
在了解真相后,网友们的态度出现了反转——“原来法官是在为债务人想办法”“这样的带货值得点赞”,这场“误会”折射出公众对司法的高期待,也说明了司法机关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社会沟通的新方式的重要性。
![]()
可以说,这次“法官卖螃蟹”的事件,是一次社会认知与司法创新的双重启示,它告诉我们,正义并非只能以严肃的面孔出现,司法也可以用更灵活、更接地气的方式服务社会,只要合法合规,只要出发点是为民解忧,那么即便是“带货”,也能带出法律的温度与公信力,对此你们有什么想吐槽的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