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核心100术语
(按知识模块分类)
一、基本概念与物质结构(30个)
- 元素
- 核素
- 同位素
- 原子
- 分子
- 离子
- 原子结构示意图
- 电子式
- 化学键
- 离子键
- 共价键
- 金属键
- 电子云
- 能级
- 电离能
- 电负性
- 晶体
- 离子晶体
- 原子晶体
- 分子晶体
- 金属晶体
- 混合物
- 纯净物
- 单质
- 化合物
- 氧化物
- 电解质
二、元素化学(20个)
- 金属性
- 非金属性
- 元素周期律
- 主族
- 卤族元素
- 碱金属
- 焰色反应
- 钝化
- 两性氧化物
- 两性氢氧化物
- 合金
- 过氧化物
- 漂白性
- 催化剂
- 氨的合成
- 硝酸的酸性与氧化性
- 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
- 硅酸盐工业
- 原电池
- 电解池
三、化学反应原理(25个)
- 氧化还原反应
- 氧化剂/还原剂
-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 化合价
- 离子反应
- 离子方程式
- 可逆反应
- 化学平衡
- 平衡常数
- 勒夏特列原理
- 化学反应速率
- 活化能
- 催化剂
- 焓变
- 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 吉布斯自由能
- 自发反应
- 电离平衡
- 水的离子积
- pH值
- 盐类水解
- 沉淀溶解平衡
- 溶度积
- 电化学腐蚀
四、有机化学基础(25个)
- 有机物
- 烷烃
- 烯烃
- 炔烃
- 芳香烃
- 同系物
- 同分异构体
- 官能团
- 取代反应
- 加成反应
- 加聚反应
- 缩聚反应
- 消去反应
- 酯化反应
- 水解反应
- 羧酸
- 卤代烃
- 糖类
- 蛋白质
- 高分子化合物
高中化学核心100知识点
(每个知识点对应一个核心概念、定律或重要结论)
一、基本概念与物质结构(20个)
-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最外层电子数主要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 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其物理性质有差异,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 化学键是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主要类型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通常存在于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之间。
- 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 用电子式可以表示原子、离子、分子以及物质的形成过程。
- 电负性用于衡量原子吸引电子能力的大小,可判断化学键类型(离子键/共价键)和共价键的极性。
-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 金属性越强,单质还原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 非金属性越强,单质氧化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 离子晶体的熔点、硬度较高,熔融态或水溶液导电(如NaCl)。
- 原子晶体的熔点高、硬度大,一般不导电(如金刚石、SiO₂)。
- 分子晶体的熔点低、硬度小(如干冰、冰)。
- 金属晶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 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其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具有丁达尔效应。
- 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 物质的分离提纯常用方法有: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分液、结晶等。
二、元素化学(20个)
- 碱金属元素(如Na、K)单质密度小、熔点低、硬度小,具有强还原性,与水剧烈反应。
- 卤族元素(如Cl、Br)单质具有强氧化性,其氢化物水溶液(氢卤酸)为强酸(HF为弱酸)。
- 钠的氧化物中,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过氧化钠具有漂白性。
-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比较,Na₂CO₃更稳定,NaHCO₃受热易分解,与酸反应NaHCO₃更快。
- 铝是典型的两性元素,其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也能与强碱反应。
- 铁有+2和+3两种重要价态,Fe²⁺具有还原性,Fe³⁺具有氧化性。
-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常温下使铁、铝钝化。
-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与金属反应一般不生成氢气。
- 氨气是唯一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是工业制硝酸和氮肥的基础。
-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可逆,化合漂白),氯水具有漂白性(不可逆,氧化漂白)。
- 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是制造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
- 常见漂白剂原理:活性炭(吸附)、SO₂(化合)、氯水/臭氧/过氧化钠(氧化)。
- 焰色反应是某些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如钠(黄色)、钾(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 侯氏制碱法(联合制碱法)的反应原理是利用了NaHCO₃的溶解度较小。
- 明矾[KAl(SO₄)₂·12H₂O]净水原理是Al³⁺水解生成Al(OH)₃胶体,吸附水中悬浮物。
-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MnO₂ + 4HCl(浓) → MnCl₂ + Cl₂↑ + 2H₂O。
-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2NH₄Cl + Ca(OH)₂ → CaCl₂ + 2NH₃↑ + 2H₂O。
- 乙烯的实验室制法:CH₃CH₂OH →(浓H₂SO₄,170℃)→ CH₂=CH₂↑ + H₂O。
- 常见气体的检验:O₂(带火星木条复燃)、CO₂(澄清石灰水变浑浊)、NH₃(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 常见离子的检验:Cl⁻(AgNO₃和稀HNO₃,白色沉淀)、SO₄²⁻(BaCl₂和稀HCl,白色沉淀)、Fe³⁺(KSCN溶液,血红色)。
三、化学反应原理(30个)
-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是化合价的升降。
- 氧化剂在反应中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 还原剂在反应中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如水)。
- 化学反应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有:浓度、压强(有气体参与)、温度、催化剂等。
- 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当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 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条件改变,平衡可能发生移动。
- 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
- 化学反应的焓变(ΔH)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减去反应物的总能量。ΔH < 0为放热反应。
- 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同等程度地加快正逆反应速率,但不影响平衡移动。
- 自发反应的判断依据是ΔG = ΔH - TΔS < 0。
- 水的离子积常数Kw = c(H⁺)·c(OH⁻) = 1×10⁻¹⁴ (25℃)。
- pH = -lg c(H⁺),用于表示溶液的酸碱性强弱。
- 酸溶液中c(H⁺) > c(OH⁻),pH < 7;碱溶液中c(H⁺) < c(OH⁻),pH > 7。
- 强酸与强碱中和滴定通常选用酚酞或甲基橙作指示剂。
- 盐类水解的实质是盐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从而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
- 盐类水解规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
- 沉淀溶解平衡:难溶电解质也存在溶解平衡。表达式为AmBn(s) ⇌ m Aⁿ⁺(aq) + n Bᵐ⁻(aq)。
- 溶度积常数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本质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 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流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流入。
-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如吸氧腐蚀、析氢腐蚀)本质是原电池反应。
- 电解池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本质是迫使非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
- 电解池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与电源正极相连;阴极发生还原反应,与电源负极相连。
- 电解饱和食盐水(氯碱工业)可得到氯气、氢气和氢氧化钠。
- 电镀是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薄层其他金属或合金的过程,待镀金属作阴极。
-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将被保护金属作正极(阴极)。
- 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是利用电解池原理,将被保护金属作阴极。
四、有机化学基础(30个)
- 有机物是含碳的化合物,但CO、CO₂、碳酸盐等除外。
- 同系物是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₂原子团的物质,化学性质相似。
- 同分异构体是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包括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等。
- 甲烷的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
- 乙烯的空间构型是平面结构。
- 苯的空间构型是平面正六边形,苯分子中不存在简单的碳碳单键和双键交替结构。
- 烷烃的典型反应是取代反应(与卤素单质,光照条件)。
- 烯烃和炔烃的典型反应是加成反应(与H₂、X₂、HX、H₂O等)和加聚反应。
- 苯的化学性质:易取代(卤代、硝化、磺化),难加成。
- 溴水或溴的CCl₄溶液可用于鉴别烷烃(不褪色)和烯烃/炔烃(褪色)。
- 乙醇的官能团是羟基(-OH),可与金属钠反应,可发生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可发生酯化反应。
- 乙酸的官能团是羧基(-COOH),具有酸性,可发生酯化反应。
- 酯化反应是酸和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 乙酸乙酯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是可逆的,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是完全的。
- 葡萄糖是多羟基醛,既能发生醛基的反应(如银镜反应),也能发生醇羟基的反应。
- 淀粉和纤维素是多糖,其最终水解产物都是葡萄糖。
- 蛋白质遇浓硝酸变黄色(颜色反应),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皂化反应,用于制肥皂。
- 加聚反应的单体通常含有不饱和键(如C=C),产物中链节与单体组成相同。
- 缩聚反应的单体通常含两个或以上官能团(如-COOH, -OH, -NH₂),反应有小分子(如H₂O)生成。
- 常见有机物的鉴别: 烯烃/炔烃:溴水或酸性KMnO₄溶液褪色。 醛基: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₂悬浊液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苯酚:加FeCl₃溶液显紫色。
- 常见有机物的除杂: 乙烷(乙烯):通过溴水,洗气。 乙酸乙酯(乙酸):饱和Na₂CO₃溶液,分液。
- 有机物燃烧规律:等质量的烃(CxHy),y/x值越大,耗氧量越多,生成水越多。
- 核磁共振氢谱(HNMR)可用于确定有机物分子中氢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比。
- 质谱法可用于测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 红外光谱(IR)可用于确定有机物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或化学键。
- 卤代烃在NaOH水溶液中发生取代(水解)反应生成醇,在NaOH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
- 醛基既可被氧化(生成羧酸),也可被还原(生成醇)。
- 酚羟基具有弱酸性,且能与FeCl₃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 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聚氯乙烯、蛋白质)是由小分子通过加聚或缩聚反应制得。
总结:
这100个术语和知识点构成了高中化学的知识骨架。学习时,务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并通过典型物质和典型反应来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和转化关系(“无机一条线,有机一张网”)。同时,要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它们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关键。祝你学习进步!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