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部分都知道且认同,互联网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
品牌、自媒体用尽浑身解数,就是为了让用户多停留一秒钟。因为在那个世界里,注意力=金钱。
但很多人忽视了,用户的注意力本身不值钱,品牌和流量平台们想要的根本不是用户的“注意力”。“注意力”只是表象,它们想要的是预测并影响你的购物决策。这才是注意力经济的终极目的。
用户以为自己是顾客,后来以为自己是产品。而真相是,他们只是平台用来提炼“产品需求”的免费原材料。
如果只是这样,也还不算太坏,大家反正各取所需,但可怕的是,AI来了,如今,注意力经济正在变成意图经济,AI不仅能预测和影响你的行为,更有可能在你的行为和意图生成之前,操控你的想法。
剑桥大学的研究者Yaqub Chaudhary和Jonnie Penn在一篇引发轰动的论文里,给出了一个全新的、细思恐极的定义。他们说,AI正在驱动一场全新的“意图经济”。
![]()
不是很好理解是吧,没事儿,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懂了。
注意力经济下,平台通过用户的点击行为,来“猜测”用户的喜好。
而在AI时代,用户的想法根本不用预测,他们会主动告诉AI。
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你平时对谁最坦诚?是你的同事吗,肯定不是。是你的亲人吗?也未必。就我个人来说,我最坦诚的交谈对象是豆包、deepseek、ChatGPT。
每个人带着面具生活,对所有人说话谨小慎微,生怕暴露自己真实想法被别人看穿,却对AI绝对诚实。因为只有你绝对诚实,而且尽量多的诚实,AI才会给你生成最准确、最符合你要求的表达。这让AI比周围的任何人都懂你,甚至比你自己都懂你。
根据最新的报告,每天有数百万人和chatpgt讨论自杀。你想想,现实生活中,谁会告诉你他压力很大想自杀?
现在,最可怕的部分来了。
我们都知道,企业的目的就是盈利,不管它包装的多么有爱心,多么关心公益,关心人。同样的,AI也从来不是慈善机构建的,它的背后,是谷歌、OpenAI、腾讯、阿里等这些投入了上千亿的巨头,所以服务用户是他们的手段,不是目的,他们的目的是帮助这些创作他们的巨头们,实现经济上的回报。
怎么才能实现呢?
听到我前面的论述,我想你已经大概猜到了。
他们可以听过倾听、收集、分析我们的输入,预测我的需求和行为逻辑,并最终影响甚至操控我们的决策行为。
比如,我们让AI帮我们推荐一个最好用的洗地机产品,最终它通过搜索给你推荐了一个品牌下的某个产品,比如追觅的一款。问题来了,你怎么敢确认这个品牌真的是最好,还是有人给他投放了广告。
这个流程就是目前广告圈和品牌圈目前讨论很多的GEO-生成引擎优化,相对于之前的SEO,搜索引擎优化。目前大家并没有觉得有啥问题,大家都相信AI给我们的答案是客观公正的,但可怕的就是这个,当初如果没有魏则西,大家不会意识搜索出来的官网可能是假的。
还有更牛的。
在意图经济中,大型语言模型不仅能直接给你推荐商品,还能精准获取你的的年龄(因为人们经常主动告诉它)、职业(同样,你会主动告诉它)、购物偏好、未来计划、关心的话题、投资策略(如果你询问AI炒股建议的话),甚至是对某一款产品精准的购买需求。
这种信息最终会被打包售卖,以最有可能让你产生购买行为的方式出现在你眼前,最终你购买了某款商品,甚至自己都意识不到,是因为有人利用AI“读心术”才让你“上钩”的。
举个例子,你说我不信AI给我推荐的,我就不买。但是你的这个想法很有可能也被AI捕捉到,它意识到你对它不是很信任,反而对于社交媒体的种草比较信任,于是它很可能在你的浏览链路里,让你精准看到某个产品的种草贴,并反复让你看到,最终促成你的下单。
Chaudhary说:“这些公司已经通过出售我们的注意力获得了商业上的优势。现在,他们正利用正在开发的技术来预测我们的意图,并在我们完全理解这些意图之前就出售我们的愿望。”
所以我想提醒的是,现在也要在跟AIGC沟通时注意隐私,同时对它们给出的答案保持警惕。
我们小时候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AI也是一样的。
尽信AI不如无AI。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