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点击下方播放视频↓
不论在徽州的青瓦马头墙下,还是在湘南泠江河畔,只要听见“胡”这个姓,总能牵出一串人情与故事。胡字从“古”与“月”相依,像把老祖宗的学问揣在怀里,也把人间烟火贴在身上。胡姓分布广、族人多,北地黄土高坡有脚印,江南水网与海边盐风也有足迹:绩溪的宗祠、无锡的天上村前古街、苏北的圩田、岭南的骑楼、闽南的码头,都能寻见胡家的门楣与灯火。胡姓源流不拘一脉,或因古国而得,或因赐姓而成,亦有胡人内徙、改姓为华的篇章。多源共生,久而成风——这份“兼容并蓄”的底色,塑就了胡家人的性格:识大体、肯吃苦、敢担当。祖训里常念“勤、俭、忠、信、和”,落在地上,就是种田不荒一垄地,做生意不亏一分心,做学问不混一页纸,遇事不丢一句实话。
胡家的门风,最见于祠与谱。祠堂里木雕苍劲,春秋两祭,记得来时路;族谱一修再修,修的是世系,更修的是人心。修桥修路、奖学助学,是许多地方胡氏的共同选择:有人把年景里攒下的盈余,化作村头的桥板;有人把厂房里的利润,化作孩子们的奖学金。账要算明白,理要讲到位,帮忙不声张,受惠要记得回头——这套做派,久而久之,成了乡里乡亲口中的“胡家事理”。
提人,不必虚张。做学问者有胡适,敢破旧法、倡新思;经世济民者有胡雪岩,知义利之衡、晓商道之本;做科技的,有在芯片与算法里闯关的胡姓青年;做文艺的,有把世道人心唱给大众听的胡姓演员与创作者;做体育的,有在赛场上拼到最后一秒的胡姓后生。名字不同,方向一致:把本事练实,把事情做好。
当代胡人,散落在不同的坐标里:有人在工地架梁立柱,有人在工厂夜班守机台,有人在医院守护病房,有人在直播间讲品牌与良心货;也有人带着口音走出国门,把家乡的小吃与手艺摆到异国街角。胡家里的女儿们,一点不让:做生意能谈判,回家能当家,兼顾里里外外,把日子打理得干净利落。
家风不是写在墙上的口号,而是落在手里的活计。胡姓的“家学”,在许多地方叫“书卷气”:不是非要人人做学者,而是遇事先找门道,讲理、讲法、讲分寸;胡姓的“义气”,不在酒杯里,在要紧处能顶上去;胡姓的“体面”,不在牌面上,在账清、人正、事稳当。老人常说,“一家像样,三代省心”;这话朴素,却经得住时间。
清明、重阳,回祠一拜,听长辈絮叨旧事;新岁开笔,给孩子写下第一行端正的“胡”字,教他做人先要正,做事先要专。远行的,总要有个归处;打拚的,也要有一盏灯。胡姓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种做事方式、一份彼此照应的温度。把路修平,把书念好,把账算明,把话说直,把家教代代传下去——无论身在何处,抬头有方向,回头有家门,这,就是胡家的根与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