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燃教育:光影的色彩逻辑,为什么“亮部冷,暗部就暖”?
很多人画光影时,习惯让亮部 “发白”、暗部 “发黑”,结果画面光影单调、缺乏真实感 —— 其实,光影不止有明暗差异,更藏着冷暖对比。“亮部冷,暗部就暖” 是光影色彩的核心规律,它不是主观臆断,而是基于环境光影响与视觉平衡的科学逻辑。掌握这一规律,能让你的画面光影从 “扁平” 变得 “立体通透”,更贴近现实中的视觉感受。
![]()
首先要理解:色彩的冷暖不是绝对的,而是 “相对对比” 的结果。我们说 “红色暖、蓝色冷”,是基于色彩本身的属性,但在光影中,冷暖会随环境光变化而改变。比如在冷光环境(如蓝天、荧光灯)下,光线本身带蓝色调,被照射的物体亮部会吸收冷光,呈现出偏蓝的冷色;而物体的暗部没有直接接受冷光,却会反射周围环境中的暖调(如地面的黄褐色、墙面的浅橙色),或呈现物体自身固有的暖色系反光,从而显暖。反之,在暖光环境(如夕阳、台灯)下,亮部受暖光影响偏橙黄,暗部则会反射环境中的冷调(如天空的淡蓝、阴影里的冷灰),呈现 “亮部暖,暗部冷” 的效果。可见 “亮部冷,暗部暖” 的核心,是 “环境光主导亮部色彩,反射光主导暗部色彩”,两者形成冷暖对比,让光影更具真实感。
其次,“亮部冷,暗部暖” 是为了满足视觉的 “平衡需求”。人眼对色彩有天然的 “互补平衡” 感知 —— 当看到大面积冷色时,会不自觉地寻找暖色来中和,避免视觉疲劳;反之亦然。在光影中,若亮部是冷色(如蓝色),暗部若也用冷色(如深灰蓝),画面会因缺乏冷暖对比而显 “单调压抑”;而暗部用暖色(如淡橙红),冷与暖相互平衡,视觉上更舒适、更有层次。比如画户外蓝天环境下的人物:人物亮部(额头、鼻梁)受蓝天影响偏淡蓝(冷),暗部(眼窝、鼻底)则反射地面的黄褐色(暖),冷亮部与暖暗部形成对比,既符合现实中 “蓝天光冷、地面反射暖” 的逻辑,又让画面色彩更丰富;若暗部也用淡蓝,人物会像 “泡在冷水中”,缺乏立体感与温度感。
![]()
最后,这一规律能让物体 “体积感更突出”。冷暖色彩的对比,能强化光影的明暗界限,让物体的体积感更清晰。冷色的亮部视觉上有 “收缩、后退” 的感觉,暖色的暗部则有 “膨胀、前进” 的效果,一收一放之间,物体的转折关系更明确。比如画一个苹果:在冷光环境下,苹果亮部用淡青蓝(冷),暗部用淡橙黄(暖),冷亮部与暖暗部的交界线会更清晰,苹果的圆形体积感瞬间凸显;若亮部与暗部都用冷色,苹果会像 “扁平的色块”,难以体现立体形态。同时,暗部的暖色不是 “纯暖”,需融入少量冷色(如淡橙红加一点浅蓝),避免暖得 “突兀”,确保色彩过渡自然 —— 比如苹果暗部的淡橙红,加入微量浅蓝,既能保持暖色基调,又与亮部的冷色有呼应,让整体光影更和谐。
“亮部冷,暗部就暖” 不是 “绝对公式”,而是 “基于环境与视觉的灵活规律”—— 核心是 “亮部随主光色定冷暖,暗部随反射光定互补冷暖”。理解这一逻辑,不再让光影只有 “黑白灰”,而是用冷暖色彩赋予光影 “温度与层次”,你的画面才能更贴近现实,更具感染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