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成功,可能是运气。两次成功,多半是靠实力。三次成功,就几乎一定是个哲学家,对世界运行,有着深刻洞察。
在我心里,季琦,就算一个。
你一定听过汉庭、全季,这些都是华住旗下的酒店。也许,还听过携程、如家。是的,这些企业,都出自季琦之手。3家纳斯达克上市,4次敲钟。
前几天,他做了一次演讲,花了一个多小时,系统性地分享了他对“内卷”的看法,对酒店行业、对未来机会的独到洞察。
看完之后,收获很多。于是,挑选其中印象特别深刻的5个,和你分享。
![]()
01
内卷的原因,不是人多,是东西还不够好
一提到“内卷”,很多人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人太多了。
这种想法很正常。因为打眼一看,似乎每个角落都站满了人。市场是饱和的,机会是零和的。你多吃一口,我就得少吃一口。
就比如,酒店行业。
根据北京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北京1600多家酒店,总盈利约6000万,平均盈利3.7万元左右。也就是说,北京开家酒店,辛辛苦苦忙活半年,才赚不到4万元。太卷了。
但季琦认为,所谓的“内卷”,本质不是人太多,而是好东西太少。换句话说,供给,虽然数量饱和了,但质量却可能还不够。
中国的客房总数,全球第一。人均客房数,排名第二。打开线上平台,无论你搜索城市里哪个位置,往下一滑,酒店都密密麻麻,看不到底。
数量,够多了吧。但是,质量呢?
看数据。酒店的连锁化率,美国是72%,中国只有40%多。四线及以下城市,只有14%。大量的酒店,缺乏标准、服务流程和统一供应链。40间客房以上的“规模酒店”,美国是95%,而中国是25%。也就是说,75%的酒店,是40间房以下的“微房量”酒店,体量小,所以难以标准化管理,也很难盈利。
内卷,其实是市场在倒逼我们,把产品重新做一遍。季琦把这个过程,称为“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所以,当你再感到“卷”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我是不是还在60分的水平上,拼命努力?我能不能找到客户最核心的需求,把它从60分,做到80分?
有道理。可是,大家不都在喊消费降级吗?我做好了产品,有人买吗?
02
消费,不是降级,而是迁移
季琦在演讲中,提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
一方面,因为不确定性,人们开始“多存钱、少消费”。于是,消费降级的说法,开始越来越流行。但另一方面,出行消费,又成了消费的最大增量。他还举了个例子,自己的老父亲,几乎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给钱都不去的那种。去年,也开始旅行了。
大家明明都在捂紧口袋,为什么又愿意把钱花在“出去跑一趟”上呢?
因为中国消费者,正在经历一个“消费心理重构期”。不同消费的价值,正在重排。
有一句话,最能一下子戳中这种心理:该省省,该花花,骑着自行车去酒吧。去酒吧的几十元打车费,必须要省。但在酒吧里用几百元就能买到的快乐,必须花掉。
为什么会这样?
故事的上半部分,的确是“消费降级”。因为,不确定性的增加。
今天,无数人都在承受压力。比如,收入波动。比如,裁员风险。压力之下,最自然的选择就是减少消费,增加储蓄。这也就是很多人认为“消费降级”到来的原因。
但故事,还有下半部分。因为,人很难长期忍受失控感。
之前,认真工作,三年就能升职。每年,还能出国玩两次。现在呢?别说出国了,我连下个月有没有工作,都不知道。不确定性太多,人会垮掉。所以,必须自救。怎么救?花钱。花钱买回快乐,买回秩序,买回“我依然是我”的感觉。
今天我就要去旅行,今天我就要去听演唱会。只要我喜欢,只要我心动,它就值得。
消费降级的另一面,是人们把预算,从“功能账户”,迁移到了“情绪账户”。
同时也意味着,过去几十年数以十万计的、仅仅满足“晚上有个落脚的地方”功能的存量酒店,已经无法匹配新需求。
03
中国的市场,不是一张大饼,而是九宫格
很多人在说“卷”的时候,是把中国市场看成了一个整体,一个大饼。然后哀叹,这张饼早就被巨头们瓜分完了,我们这些小玩家,只能在后边捡点渣。
但季琦的思考,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他说,中国同时存在三个“三个市场”。划分的维度分别是:地理、消费、年龄。
![]()
他用三刀,切开了中国这个市场。
第一刀,是地理。
地理的分割,把中国市场切成了三块。分别是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县域市场。
一线城市,是试验场。无论什么,流行起来都快、成本也高。
省会城市,是承接者,扩张的新模式往往先在这落地、验证。
县域市场,就是另一套规则了,这里,得靠熟人信任和线下触达生存。
第二刀,是消费能力。
中国,同时存在:奢侈消费、中产消费、平价消费。这里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比美国总人口还多。同时,还有10亿人的平价消费市场。
奢侈品,讲身份。买的不是产品,而是“用的人是谁”。
中产,讲品质。虽然可以多花钱,但要能感受到细节、舒适、耐用。
平价,讲性价比。不是不追求品质,而是先过日子。
第三刀,是年龄。
同样是三块。青年(18-35岁)、中壮年(36-59岁)、银发族(60岁+)。
很多你“看不懂的消费”,比如排队买一个毛绒玩具,就来自年轻人。他们从小物质富足,是互联网原住民,更有主见,也更愿意为审美和热爱买单。
中壮年市场,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消费的主力。
银发市场,则是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拥有大量时间和储蓄的蓝海。
地理折叠x消费分层x年龄断代。一个看似铁板一块的市场,瞬间就被解构成了一个充满机会的“九宫格”。
而当你开始用“九宫格”,重新看待身边的酒店时,你会发现大量的酒店,是定位模糊的,既想抓住商务客,又想服务旅行团,还想承接本地宴请。
当市场被解构,那些大而全的存量酒店,就必然会被取代。
那么,为什么是现在?
04
游击队,大概率会被集团军所取代
过去开酒店,靠的,是老板的经验、眼光和细心。单打独斗,看天吃饭。这是一个“游击队”的打法。但今天,专业的品牌连锁,正在用“集团军”的打法,重构这个行业。
比如,产品上的越级体验。
越级,就是用3星级酒店的价格,睡上4星级酒店的床。
几年前,季琦曾经给我打过一个精彩的比方:中国的酒店业,就像5篮水果,上面标着1星-5星。篮子里的水果,搭配好了。你说我不爱吃榴莲,想换成葡萄,行不行?不行。一家五星级酒店,必须给你配上游泳池、宴会厅、擦鞋服务……
可是,睡眠,就是那颗消费者,最想吃的葡萄。那怎么办?汉庭,就开始重新为消费者“配水果”。砍掉所有不必要的部分,拿所有的钱,都去买葡萄,把床位质量、卫生,和安静程度,堆到4星级的标准。
每一次对“越级体验”的满足,就是一次对行业格局的重构。
比如,通过会员体系,构建汹涌的慢流量。
过去,一家单体酒店的客源,要么靠路过,要么靠花大价钱从OTA平台买。就像接一根自来水管,付费就有水,一关阀门就断流。流量的开关,掌握在别人手里。
但今天,华住用了十几年的“笨功夫”,为自己挖了一口深井:一个超过3亿会员的“华住会”。即便用“WIFI免费”、“积分当钱花”这些在当时看来亏的买卖,也要把用户,沉淀到池子里。对新加盟的酒店,这就相当于接入了一个巨大的、确定的私域流量池。
根据华住数据统计,74%的可售房晚,卖给了华住会会员。大约每间客房拥有243位会员。
这就是,汹涌的慢流量。
又比如,系统化的效率模型。
提高效率,就要降低成本,提高营收。
如何降低成本?华住通过规模化集采,压低了床垫、布草等核心物资10%-30%的价格,模块化设计,能缩短接近一个月的建造周期。通过APP办理入住,降低人房比(每百间房需要的员工数)。
如何提高营收?他们用App培训保洁阿姨的打扫流程,抹布拧成八分干,擦地面也不会留水痕,折成八面,脏了就反过来用另一面,出房速度提高了40多分钟。还可以用智能调价系统,实时调整房价,提高RevPAR(每间客房带来的收入)。
这种系统化的、深入骨髓的效率模型,是个体户无法建立的。
与其寻找无人区,用更先进的模型和方法论,改造落后的资产,这才是今天这个时代,最确定的红利。
05
不犯错误,就是最好的投资
前面,我们聊了方向,也聊了机会。这很让人兴奋。但越兴奋,越容易犯错。
演讲中,季琦花了很长时间,分享了他对具体酒店项目投资的看法。听完之后,我发现,他讲的所有东西,都是在反复强调:
如何在投入每分钱之前,想办法,过滤掉90%会让你亏钱的错误选项。
而用来构建“过滤器”的,就是他那套被反复验证过的,两个“三好”投资原则。
![]()
第一个,好位置。
一个位置好不好,不看它在地图上有多中心,而是看它能不能稳定地“捕获”需求。
怎么看附近需求多不多?白天,到街口站五分钟,看穿西装、挂工牌的人多不多;晚上,再去看拉着行李箱的人密不密集。因为好位置,是可以同时满足多种需求的。比如,既靠近商务区,又临近大型商场或展馆。这样,工作日能做差旅的生意,周末能做休闲的生意。
想找到好位置,就得真正理解区域的商业规律。
第二个,好租金。
好租金,就是给你生意的兜底。因为当波动来临,租金就是你最大的成本。
那怎么算好?首先,占比得合理。一旦超过25%,就是在给房东打一份看不到尽头的工。接着,结构得灵活。比如,保底+分成。保底的租金,少算点。这样,即便我生意真的不好,也能稍微喘口气。但相对的,我多赚了钱,也多给你分点。
第三个,也是真正考验你水平的,好产品。
季琦,还把好产品拆成了三层。好品牌,好物业,好品质。
![]()
好品牌,是信任的快捷方式。当一个华住会员,在App上看到汉庭,就不再需要费力研究“床到底软不软”、“卫生干不干净”。品牌,已经回答了这些基础问题。
好物业,能减少体验的摩擦点。它至少包含两个层面:外部观感和内部结构。一个有独门独栋、干净门脸、周边环境良好的物业,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内部结构,也要尽量简洁。否则,改造成本很高不说,如果要客人拖着行李绕来绕去,体验也非常差。
好品质,是复购的发动机。它也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包括房间隔音,门缝处理、床垫、枕头,等等。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稳定的“品牌标准”。软件,则是“符合品牌标准的服务”。退房延迟两小时,免费借到充电器和伞,都是写进SOP的标准动作。
位置解决“有没有客源”,租金解决“活不活得久”,产品解决“留不留得住”。
所有复杂的商业模式,到最后,都是一道朴素的数学题。
最后的话
机会,从来不在于市场够不够大,而在于你能不能把事情做得足够好。
比如,理解内卷的含义。其实,症结不在人多,而是好东西太少。
比如,看到消费,并没有降级,只是在迁移。中国市场,也不是一张大饼,而是一个充满结构性机会的“九宫格”。
又比如,用“集团军”能力,取代过往的“游击队”打法。落到具体项目,也要守住好位置、好租金、好产品的底线,不犯错误。
竞争越激烈,专业的价值就越大。
季琦说,从三年前开始,他们就一直坚持去一线看门店、见加盟商。迄今为止,他们已走访278个地级市,累计行程覆盖800万平方公里,前后共出行77次。
在一个所有人都信奉“数据驱动”的时代,一个市值百亿公司的创始人,却选择用最“慢”、最“不经济”的方式,去了解他的战场。
也许,破解内卷的终极答案,不在于寻找什么真正高效的方法。而在于,我们是否还有耐心,去下笨功夫。
因为真正的洞察,从来不诞生在办公室里,而是诞生在沾着泥土的现场。
观点/ 刘润主笔/ 景九/ 歌平版面/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第2765篇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任何机构或个人抓取本文内容,用于训练AI大模型等用途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