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珍珠港事件,一直有很多人认为这是罗斯福总统的苦肉计,日本人偷袭成功,美国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参加二战。但其实这样的阴谋并不存在,至于是什么原因,下面我给大家来分析一下。
![]()
日本舰队远程突袭3500海里之外的珍珠港
在珍珠港事件中,太平洋舰队的8艘战列舰被击沉5艘,另外3艘受到重创。但舰队的3艘航母外出执行任务,侥幸躲过一劫。关于三艘航母都躲过偷袭,一直是阴谋论中提到的最大疑点。
其实当时在各国海军中,战列舰仍是主力战舰,地位远高于航母。太平洋舰队8艘战列舰在偷袭中受到的损失要远远高于三艘航母的造价。而企业号原定于12月6日返港。但途中遭遇恶劣天气,结果耽误了返航时间,这才躲过一劫。
![]()
美国战列舰亚利桑那号沉没
在日军的偷袭行动中,美军除了大量战舰被毁,还有2400多名士兵遇难,其中包括第1舰队司令基德少将。珍珠港事件后,美军太平洋舰队战斗力严重下降,只能进行一些寻求战略平衡的袭击任务。这也间接导致了美军在菲律宾的作战失利,四万美军士兵被俘。美军在太平洋的战略态势急剧恶化。倘若珍珠港事件真是罗斯福的苦肉计,那付出的代价也未免过于庞大。
![]()
二战时期的珍珠港航拍照片
而按美国人的性格,假使在珍珠港的损失仅为十分之一,美国国会也将高票通过对日宣战的法案,因为美国人绝对不会原谅日本的侵略行为。
由于美国的全球性战略都是先欧后亚,因此早在1940年底,罗斯福总统已经授权美国海军为英国船队护航,并允许主动攻击任何一艘被发现的德国潜艇。1941年3月随着租借法案的签署中立法案就已形同虚设。同年7月美军接管冰岛防务,担负起在冰岛以西护送运输船队的任务。此举标志着美国实际已经卷入了战争。
![]()
1941年7月美国驻军冰岛
1941年8月9日英美两国签署大西洋宪章,进一步明确了美国的反法西斯立场。10月31日,在哈利法克斯航线上巡逻的美国詹姆斯号驱逐舰被德国U-552号潜艇击沉,有93名士兵和7名船员遇难。美德两国的仇恨已经达到不可调解的地步。
倘若美国真是急于寻找一个参战的理由,那么在大西洋上再制造一个小摩擦,就可以拿来作为对轴心国宣战的借口,而所需成本将远远小于珍珠港事件。但在詹姆斯号驱逐舰事件中,罗斯福和美国国会并没有借题发挥,这至少说明在1941年底之前,美国并没有做好参战的准备。
![]()
珍珠港卫星照片
当时美国海军的总吨位为143万吨,而陆军兵力仅为150多万,此时参战对于美国来说并没有多大的胜算。而1941年,正是德军的巅峰时期。相反珍珠港事件的爆发,迫使美国仓促应战,短短数月,苦心经营40多年的菲律宾就迅速沦陷,使得日本顺利打通了前往东南亚的海上交通线,夺取了东南亚地区的橡胶石油矿产等重要的战争资源。因此在1941年底,罗斯福并不需要一个急于参战的理由。
![]()
中统局的密码破译专家池步洲(右)
根据很多战后解密的文件显示,早在1941年的11月6日,丘吉尔就向罗斯福发出过日军即将偷袭珍珠港的警告,12月3日,中统局的密码破译专家池步洲根据截获的日本电文,推算出日军将于12月7日向珍珠港发动攻击,蒋介石在得知消息后,立即转告美国。但显然中英两国提供的情报并没有引起美国的足够重视。
很多持阴谋论观点的人认为,美国这种按兵不动的做法,是希望日军取得偷袭的成功。但这样的推理过于片面,要知道当时各国的情报部门,都会发送大量假电报,故意被敌方截获,以此诱导敌方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美国不会仅凭几份截获的电文就重新进行兵力部署。况且这两个消息的提供者又恰好是美国参战的最大受益国。
当然,美国之所以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美国的过度自信。在当时,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高于日本,钢铁产量是日本的五倍,石油产量更是占据世界总产量的一半。美国一直认为德国才是头号敌人,日本根本不具备向美宣战的实力。
而日本的战略重心又远在东南亚,哪怕美日正式开战,日本也会首先向菲律宾的美军发动进攻。可让美国人想不到的是,日本会在正式宣战前就发起攻击,目标竟然还是远离日本本土3500海里之外的珍珠港。最终美国为自己情敌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