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11月5日,以色列议会对一项特殊死刑法案的一读审议,成了撬动中东局势的新支点。这项专门盯着巴勒斯坦囚犯的立法,把本就紧张的巴以关系逼到了更危险的悬崖边,而背后藏着的政治算计和人道危机,远比法条本身更触目惊心。
要理解这事儿的分量,得先看以色列的死刑传统。以色列这个国家自1948年建国以来,对死刑的态度可谓极为审慎。历史上,仅两次死刑得以真正执行,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是对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的处决。
可以说,死刑在以色列的法律体系里,从来不是主流的选择,尤其是在巴以冲突的背景下一向被避而不谈。近日这份死刑法案破天荒地改变了这一现状。
乍一看,这不过是一部针对“因民族主义动机谋杀以色列公民”而定罪的法案,但真正让人警觉的是它背后的时间节点和对象选择。哈马斯刚刚释放了扣押的幸存以色列人质,这本应是双方关系缓和的契机。几乎不费周折,以色列的立法审议就紧随其后展开,直接抛开此前“顾虑人质生死”的反对意见,迅速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一幕看似偶然,却更像是精心策划。
![]()
推手毫无疑问来自本格维尔,以色列的极右翼国家安全部长。他在政坛一直以强硬闻名,多年前公开呼吁“直接枪决巴勒斯坦囚犯”,这份姿态早已在国际上引来骂声一片。如今,他带领着一项更为直接的立法,希望彻底将政策意图固定到法律层面。
对巴勒斯坦人,他的态度一如既往地冷漠:立法内容明确专注于巴勒斯坦囚犯,仿佛在向世界宣布,以国家名义的“暴力死刑”,变得合情合理。
难以忽视的是,法案那句“因民族主义动机杀害以色列公民”的指向性措辞。从政治操控的角度看,这本质上是一种双重标准:以色列公民的暴力行为从法案中被自动排除,而巴勒斯坦囚犯的处境则被进一步强调为“敌对目标”。
![]()
民族主义动机,一种模糊且容易被扩大化的定义,让人无法不担忧其背后的潜在危害,会不会只要符合某些人或某些政党的利益,这条规定随时可以更换标签,扩大“打击范围”?
在以色列国内,法案的支持党派振振有词,认为这是捍卫国家安全和威慑潜在袭击的重要手段;而反对者则指出,历史表明,死刑从来不是战争的解决之道,尤其在这片冲突已然艰难压抑多年的土地上。人们担忧,这不只是法律层面的问题,而是以立法为工具,进一步撕裂巴以之间仅存的脆弱对话。
![]()
让我们回到监狱,一窥法案可能影响的另一面现实。巴勒斯坦方面的不满已经全面爆发。在以色列监狱里,目前约有1万名巴勒斯坦囚犯,其中不少人甚至未经正式审判便被“行政拘留”。而根据国际组织统计,至少400名囚犯是儿童。从过去释放的囚犯口中,我们听闻了对狱中暴行的一些控诉:橡胶子弹射穿身体、电击折磨,甚至糖尿病患者因得不到治疗被迫截肢。这不是孤例,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此背景下,这项死刑法案不仅强化了司法不公平的程度,更是让这些囚犯的命运被完全交付给了以色列的政治力量手里。哈马斯指责这是对国际法和人权的赤裸挑战,并猛烈斥责以色列政府以法律美化其“法西斯倾向”。伊斯兰圣战组织更直接放话:“如果巴勒斯坦囚犯被处死,不要指望和平谈判继续存在。”这样的警告凸显了以色列此举的风险,死刑法案通过的那一天,很可能就是中东地区的冲突全面升级之时。
![]()
事实上,这样的担忧并不只是巴勒斯坦人的单方面反抗。国际社会的批评早已不断发酵。联合国人权机构指出,以色列监狱存在“系统性酷刑”,而且这项法案违反了《日内瓦公约》相关规定。作为占领国,以色列有义务保障巴勒斯坦俘虏的基本权利,而不是通过一纸法案直接剥夺生命。
这种冒险又偏激的举措,只会让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信任进一步降低。在以国际刑事法院发出逮捕令的背景下,法案显然会进一步孤立以色列在国际舞台上的处境。
至此,我们不得不回头问一个问题:这项法案,无论从法律还是道义上,都能真正带来以色列政府希望的“投射安全感”吗?右翼势力或许寄望以死刑威慑巴勒斯坦的暴力行为,但却忽视了,死刑可能反而成为一种激励,一种唤醒更加顽固且义无反顾反抗的“殉道精神”。久经压迫的巴勒斯坦人,我们可以预见的是,他们将很难做到沉默以对。
中东的和平,从来是一块分外脆弱的玻璃,而这次动作无异于狠狠砸下一记锤子。死刑法案或许只是议会审议的起点,但若它最终落地,我们可能看到的不只是法律的改写,而是地区局势更深的撕裂。裂缝愈深,和平就愈遥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