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正式印发《政策性粮食损耗溢余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一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政策性粮食全链条、精细化管理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它不仅为各类政策性粮食的损耗与溢余处理提供了统一的“标尺”,更从制度层面堵住了管理漏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储备管理效能注入了新的动能。以下是对该《办法》核心要义的几点解读。……(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近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正式印发《政策性粮食损耗溢余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一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政策性粮食全链条、精细化管理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它不仅为各类政策性粮食的损耗与溢余处理提供了统一的“标尺”,更从制度层面堵住了管理漏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储备管理效能注入了新的动能。以下是对该《办法》核心要义的几点解读。
一、 明确定义与范围,划定管理“责任田”
《办法》首先清晰地界定了“政策性粮食”与“损耗溢余”的概念范畴。政策性粮食通常指中央或地方各级政府为特定政策目标而储备、购销的粮食,其权属归政府,运作受政策严格指导。而“损耗”与“溢余”则分别指粮食在收购、储存、调运、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因自然因素、技术手段或规范操作所产生的正常减量或增量。明确这些基础定义,如同划定了管理的“责任田”,使得各级承储单位和管理部门能够准确识别管理对象,避免了以往因概念模糊可能导致的权责不清、处理随意的现象。
二、 确立分类与定额,树立核算“基准线”
《办法》的核心亮点之一,在于对损耗与溢余进行了科学分类,并探索建立定额管理制度。它根据粮食流转的不同环节(如仓储静态损耗、出入库动态损耗、运输损耗等)和不同粮食品种的特质,对损耗进行了细化区分。同时,《办法》提出要研究制定或执行合理的损耗定额标准,这为实际业务中的损耗核算提供了权威的“基准线”。这意味着,超出定额的异常损耗或溢余将成为重点核查对象,从而倒逼承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采用更先进的保粮技术和精细化管理手段,将损耗控制在合理下限。
三、 规范处理与审批,拧紧财务“安全阀”
对于已发生的损耗与溢余,《办法》严格规范了其财务处理与审批流程。正常的、在规定定额内的损耗,需按规定程序进行核销;而对于溢余粮食,同样需要准确计量、如实上报,并明确其处理方式和收益归属,通常应上缴财政或冲减相关成本,严禁私自处置或隐匿不报。这套严密的处理与审批机制,如同拧紧了政策性粮食管理的“财务安全阀”,有效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确保了粮食账实相符、资金流转规范,提升了政府储备资金的使 用效益。
四、 强化监督与问责,亮出纪律“警示牌”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办法》高度重视监督与问责机制,明确了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检查职责,要求利用信息化等多种手段加强日常监管。对于在损耗溢余管理中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如虚报瞒报、人为制造损耗、侵占溢余粮食等,《办法》明确了相应的责任追究路径,与相关法律法规紧密衔接。这无疑是亮出了一面鲜明的纪律“警示牌”,对潜在的不法行为形成强大震慑,确保《办法》的各项规定能够落地生根,不致成为“纸老虎”。
结语
《政策性粮食损耗溢余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提升粮储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定义清晰化、定额科学化、处理规范化、监督常态化,构建起一个覆盖全面、责任明确、约束有力的管理制度框架。这不仅有助于减少“跑冒滴漏”,直接节约国家财政支出,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通过夯实管理基础,进一步筑牢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为确保“大国粮仓”数量实、质量好、调得动、用得上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日期:2025-11-0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