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历翻到十一月初,风里的凉意便有了笃定的分量!
因为在这周五(11月7日),立冬节气就要来了。
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节气的到来,也意味着冬天就要真的来了,它不仅是天气转寒的信号,更藏着古人顺应时节的生活智慧!
![]()
那么,立冬节气吃点什么好?又有哪些习俗呢?老辈人就提醒了,立冬到了,不管多忙:“1要祭,2要吃,3注意”,并不是迷信,而是顺利入冬的密钥。
立冬的到来从不是随意划定的。古人通过观测天象与物候,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定下了这个节气。
他们发现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北,太阳运行到黄经225°时,水始结冰、地始封冻,连野鸡一类的大鸟也渐渐隐去,海边却出现了纹路相似的大蛤,于是便有了“立冬”的定名,意为“万物收藏终了,冬季自此开始”。
西汉时的《淮南子·天文训》完整记载了这一发现,后来更被纳入《太初历》,成为指导生活的历法依据。
立冬的仪式感,从一场庄重的祭祀开始。古人认为冬是“闭藏”的季节,需以敬畏之心开启。
![]()
周代天子会率百官赴北郊迎冬祭神,而民间则延续着祭祖的传统。
这也是在过去立冬节气的一个重要习俗,不仅北方地区很盛行,在江南水乡也有立冬祭祖的习俗!
在立冬节气当天,老人们会在祠堂摆上新收的稻谷、腌好的腊肉,孩子们被牵着叩拜祖先,香烟袅袅中,既有对一年庇护的感恩,也藏着对寒冬安康的祈愿。这份祭祀无关排场,却是连接祖先与当下的温情纽带。
祭罢便是“补冬”的烟火气。老话说“立冬补冬,补嘴空”,吃肉是这天的头等大事。
北方人爱炖一锅牛羊肉,配上当归生姜,借温热食材驱散寒气;南方人则用羊肉汤、烧腊姜饭滋补身体,都是“以食御寒”的智慧。
最具仪式感的当属饺子,相传张仲景用“祛寒娇耳汤”治病救人,将羊肉药材包进面皮,从此便有了“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 。
此外,在南方还有吃甘蔗、而北方吃大葱的传统习俗,它们各成风味,为冬日添了几分清甜与辛暖。所以,立冬当天,现在知道吃什么了吧!
同时,,为了让大家顺利的入冬,更要守好三个“注意”。
![]()
首先就是饮食上需远离生冷,多吃温润的粥品、炖菜,就像《黄帝内经》说的“食养为先”,再配上温热的白开水,养阴又润燥。
其次,就是不要坐外面的石头上了!老话说“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得记牢,冬日石头寒彻骨髓,久坐易让寒气侵入关节。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如果还有风湿等老毛病,那么坐外面的时候,就容易引起风湿腿疼,有的还会拉肚子等!
最后要注意的是起居上更要顺应“闭藏”之道,早睡晚起待日光,衣着厚薄适中——过薄耗阳气,过厚泄阳气,唯有恰到好处,才能让阳气深藏体内。
从祭祖的虔诚到食饺的温热,从避寒的叮嘱到起居的调适,立冬的老规矩里,藏着最朴素的养生哲学。
这个周五就是今年的立冬节气了,不妨慢下来,摆上一份祭品,端起一碗热食,记好避寒要点。
当我们循着古人的智慧安排生活,寒冬便不再是凛冽的考验,而是积蓄力量的安闲时光,待到来年春日,方能焕发出更足的生机。
你家乡立冬,还有哪些特别的习俗呢?也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