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俄罗斯的坦克在2022年春天越过乌俄边境时,无论是莫斯科的决策者还是西方观察家,恐怕都没想到这场仗会打成“持久战”。三年过去,俄军控制了乌克兰约20%的领土,包括资源丰富的乌东地区和战略要地克里米亚,但这场冲突不仅没有结束,反而陷入了“打不动也退不得”的僵局。俄罗斯为何“骑虎难下”?这背后既有战略目标的不断升级,也有资源、经济、政治甚至国际博弈的多重捆绑,让这场战争从“止损”变成了“赌局”。
![]()
一、从“阻止北约东扩”到“重塑地缘格局”:战略目标早已“变味”
最初,俄罗斯官方的核心诉求很明确——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毕竟,北约五次东扩后,其军事部署已逼近俄罗斯西部边境,若乌克兰再加入,俄罗斯的“安全缓冲带”将彻底消失。但随着欧美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不断加码,俄罗斯发现:单纯“阻止入约”已不够。
2024年以来,俄军在战场上调整战术,不仅完全控制了卢甘斯克州,还将攻势转向波克罗夫斯克等关键节点。这种“步步为营”的推进,暴露了俄罗斯战略目标的“升级”:从“止损”转向“重塑东欧格局”。军事专家分析,俄军试图通过控制乌东和南部沿海地区,构建一条“从克里米亚到顿巴斯”的战略走廊,既打通黑海出海口,又将乌克兰“去军事化”,彻底消除西部边境的威胁。
更关键的是,一旦撤军,俄罗斯将面临“战略溃败”的风险——不仅前期投入的军事资源付诸东流,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威慑力也会大打折扣。对莫斯科而言,“停下来”意味着承认失败,而“继续打”至少还有“赢”的可能。
![]()
二、12.4万亿美元矿藏:资源争夺让“撤军等于亏本”
如果说战略目标是“面子”,那资源争夺就是“里子”。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地区,煤炭储量占全国60%,而乌东和南部的锂矿、铁矿、天然气资源更是“硬通货”。数据显示,目前俄罗斯控制的乌克兰领土内,已探明矿藏价值高达12.4万亿美元,仅锂矿就占乌克兰总储量的42%。
这些资源可不是“普通矿产”。以舍甫琴科村的锂矿为例,其储量达1380万吨,氧化锂含量高达4%,每吨矿石可提炼40公斤碳酸锂——这是新能源汽车电池、储能设备的核心原料。如今全球都在争抢“锂资源”,俄罗斯若控制这些矿藏,不仅能满足自身军工和高科技产业需求,还能在国际市场上“卡欧洲能源转型的脖子”。
对俄罗斯而言,放弃这些资源等于“自断财路”。尤其是在西方制裁下,俄罗斯经济急需新的增长点,而乌东的矿藏就是“现成的宝库”。资源利益与战略利益的捆绑,让撤军成了“亏本买卖”。
![]()
三、7.1% GDP军费+34%国防预算:“战争经济”能撑多久?
打仗离不开钱,俄罗斯的“底气”部分来自其“战争经济”的韧性。2024年,俄罗斯军费增至1490亿美元,占GDP的7.1%,虽然远超和平时期水平,但尚未触及“崩溃红线”。更惊人的是,其国防预算占GDP的比重已飙升至34%,军工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坦克、无人机、导弹的产能甚至超过了战前。
钱从哪来?俄罗斯的“秘诀”是能源出口的“转向”。虽然西方制裁切断了部分能源市场,但俄罗斯迅速将天然气和石油出口转向亚洲,2024年仍以544.5亿立方米的出口量成为欧洲第二大天然气供应国。能源收入加上军工产业的拉动,让俄罗斯经济在制裁下“意外扛住了压力”。
不过,这种“战争经济”本质上是“饮鸩止渴”。长期将资源集中于军事,必然挤压民生和轻工业投入,通货膨胀、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已开始显现。但对俄罗斯而言,“短期能撑”就意味着“还有谈判筹码”,一旦撤军,经济制裁和资源损失的双重打击可能更致命。
![]()
四、国内“胜利者叙事”:政治捆绑让“退无可退”
在俄罗斯国内,这场战争早已被包装成“为国家主权和安全而战”的“正义之战”。政府通过媒体宣传强化“爱国主义情绪”,将俄军的推进描述为“收复历史领土”,甚至将乌克兰东部称为“俄罗斯文明的发源地”。这种叙事下,民众对战争的支持率虽有波动,但“不能输”的共识逐渐固化。
普京在2024年国情咨文中明确表态:“为了主权与安全,我们将战斗到底。”这种强硬立场既是对西方的警告,也是对国内民意的回应。随着俄军在局部战场取得进展,社会上的“胜利者思维”愈发强烈——若此时撤军,不仅政府公信力会崩塌,甚至可能引发国内政治动荡。
更现实的是,战争已成为俄罗斯转移国内矛盾的“工具”。在经济制裁、民生压力下,“外部敌人”的存在能凝聚社会共识。一旦失去这个“共识”,内部问题可能集中爆发。
五、西方内部分裂:俄罗斯在“赌西方先撑不住”
俄罗斯的“耐心”,很大程度上来自对西方弱点的判断。欧美虽然口头上“挺乌抗俄”,但内部早已矛盾重重。美国国内对援乌的分歧越来越大,特朗普上台后甚至威胁“削减50%援助”;欧洲国家更“各怀心思”——匈牙利、斯洛伐克公开反对对俄制裁,德国、法国则担心能源短缺和难民问题,对长期援乌态度摇摆。
西方的“有限援助策略”更是让俄罗斯看到了机会:美国既不提供足够武器让乌克兰“速胜”,也不让其彻底失败,这种“吊着打”的模式,反而让冲突陷入消耗战。俄罗斯赌的是:西方的“战略耐心”比俄罗斯更差——只要拖到欧美援乌意愿下降,乌克兰“无援可依”,俄罗斯就能“不战而胜”。
![]()
六、“打不动也退不得”:消耗战中的“困局”
如今的俄乌冲突,早已从最初的“闪电战”变成了“消耗战”。双方在巴赫穆特、阿夫迪夫卡等地的拉锯战,伤亡惨重却难分胜负。这种“拼人命、拼资源”的消耗,对俄罗斯而言既是压力也是“机会”——俄罗斯人口和军工产能远超乌克兰,只要拖下去,乌克兰可能先“耗干”。
但消耗战的代价是巨大的。俄军虽然控制了20%领土,但要守住这些地区,需要长期驻军、重建基础设施,这又是一笔天文数字。更关键的是,乌克兰的抵抗意志并未瓦解,西方的制裁也在持续收紧。俄罗斯就像“骑在老虎背上”:下来会被老虎吃掉,继续骑又不知老虎何时累倒。
结语:“骑虎难下”的本质是“没有回头路”
三年战争,俄罗斯从“主动出击”变成“被动僵持”,从“止损”变成“赌国运”。战略目标的升级、资源利益的捆绑、战争经济的依赖、国内政治的绑架,再加上对西方内部分裂的“误判”,让俄罗斯陷入了“打不动也退不得”的困局。
对俄罗斯而言,“收手”意味着放弃前期投入的一切,承认战略失败;“继续打”则要承受更大的人员伤亡、经济损耗和国际孤立。这种“两难”,正是“骑虎难下”的真实写照。而这场冲突的结局,或许不取决于谁能“打赢”,而取决于谁“更能熬”——只是对俄乌两国人民而言,“熬下去”的每一天,都是无法承受的苦难。
和平,似乎还很遥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