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刘春雄
校审丨汪海排版丨王军
近两年厂商关系变化很大,过去20多年的厂商关系模式已经不复存在。
我有一个比喻。2024年是厂商“恐婚年”,2025年是厂商“离婚年”。如果把厂商关系比喻为夫妻关系的话,那么,2024年是厂商“恐婚年”,厂家招不到商,经销商不接盘。2025年更进一步成厂商“离婚年”。厂商解除合作关系非常普遍。
尤其引人注意的现象,我称为“清空大牌”现象,越演越烈。初期我认为是个案,当个案越来越多时,就成为普遍现象,甚至代表了品牌与渠道变化的趋势。
什么是“清空大牌”?就是经销商放弃所有一线品牌,但仍然在经营其它品牌。如果完全从经销领域撤退,放弃经销,还不能成为“清空大牌”。尽管放弃经销商现象也很普遍。
今年第一次听到经销商说“清空大牌”时,我非常吃惊。以为经销商个人发生了什么大的变故呢。
有一家经销商跟我说,经销某一线品牌,去年得大奖,今年准备放弃。我还不信,直到看了临期品仓库,我真信了。如果厂家不对占一半仓库面积的临期品补助,他肯定会放弃。
我在一个经销商大会上讲了这种现象。有经销商私下与我交流,“说得太对了,我就全部放弃了。”
“清空大牌”已经达到什么程度?某个自媒体平台的朋友跟我说,好多市场已经长期招不到经销商。可见,“清空大牌”已经势成烈火。只是因为一线大牌的渠道盈利情况有别,还没有演变成灾难。
“清空大牌”,还在经营其他品牌。这种现象绝对不一般,隐藏着渠道和经销模式变化的某种信号。
![]()
厂商越来越不同频
深度分销早期,厂商是高度同频的。双方的目标只有一个:增长。
销量增长,意味着利润增长。经销商是生意人,在意的是利润。
大概在2010年左右。厂商关系有一次变化。就是对待商超的态度。
当时有一种说法,一线大牌,70%的销量在商超,但70%的利润在小店。利润与销量在不同类型市场。
对一线大牌,不计代价做商超是必然的选择。对于经销商,没有利润,要销量何用?
![]()
此时,一线大牌开始按市场分类运营。省会以上城市,甚至比较好的地市级城市,厂家直接承担订单职能,经销商只承担“垫资“和配送职能,成为有限职能经销商。但县级市场,经销商仍然是全职能经销商。
应该说,现在是深度分销以来,厂商关系的第三次大变化。原因有两个:
一是新供应链出现,商超调改店和零售集合店,大量厂店直供的供应链,经销商销量锐减,而且会持续下降;
二是缩量时代,厂家被“增长绑架”,不计代价保销量,保上市报表,价盘崩了。
价盘崩了。这是经销商“清空大牌”的最后一根稻草。
今年以来,我一直对见到的老板们说,价盘第一,销量第二。但谁愿意承担第一次销量下滑的罪责呢?
越是经销商不愿干,销量下滑,就越重视线上销量。因为线上销量最快的办法就是大单品降价或促销。而线上促销带来价盘的更大混乱。
价盘混乱,让经销商看不到赢利的希望。
不是一家看不到希望,而是大批经销商看不到希望。不是短期看不到希望,而是持续很长时间了。于是,只有选择“清空”。
清空个别大牌,与“清空大牌”是两回事。个案与现象的区别,就是现象代表一种趋势。
![]()
一线大牌可口可乐化
可口可乐化,这是我命名的一种现象。
快消品领域,可口可乐绝对是第一品牌。第二也许有争议,但可口可乐的地位没争议。
但是,你看到哪个零售店卖可口可乐赚钱,你看到哪个代理商经销可口可乐赚钱。可口可乐的分销模式是最独特的分销。有人把可口可乐称为深度分销,容易造成误解。可口可乐只能称为直供模式,它是没有经销商的深度分销。新供应链模式其实就是厂家直供零售店。
商超调改店,未来的商品结构大致是:自有品牌50%左右,差异化产品25%左右,一线大牌25%左右。
![]()
一线品牌仍然是商超调改店的引流产品。在国外也是如此。全民皆知的引流产品,怎么可能有经销高毛利?
中国的一线品牌在规模上已经是世界级规模,并且中国市场进入缩量时代,两者的结合,一线大牌的可口可乐化不可避免。
一线大牌,因为是大牌,消费者有需求,零售店不得不卖。但是,因为价格透明,所有渠道商都没有利润,经销积极性不高。
消费者愿意买,零售商不得不卖,经销商不愿意经销。这就是一线大牌可口可乐化必然面临的困境。
一线大牌可口可乐化,这是对一线大牌的考验。经受得住考验,就会向可口可乐靠拢。
![]()
价盘混乱,管理问题还是变革时机?
价盘混乱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于现有渠道格局讲,绝对不是好事。但是,中国渠道变革的时刻,哪一次没有价盘混乱?
2000年前后,中国商超崛起时,因为价格体系与传统流通有别,造成了价盘混乱。早期的流通商也抵制过。
2010年前后,电商崛起时,因为价盘混乱。厂家和传统经销商抵制过。
B2b平台,价盘混乱过。即时零售,价盘混乱过。新供应链时期,价盘混乱过。
价盘混乱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渠道控价不力,属管理问题;
二是渠道变革时机到来,需要迎接变革。
目前两者兼有。
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可以描述为:缩量时代的结构性增长。
一是总量上讲是缩量时代。缩量的主体是大单品。一线大牌之所以是大牌,就是大单品的销量足够大。
一线大牌的大单品缩量,无解。其实,2013年快消各行业的总量就已经达到历史顶峰。但是,大单品仍然在增长,挤压二三四线品牌仍然带来增长。所以,尽管已经进入了缩量时代,但一线大牌对缩量无感。
现在是缩量时代巨头间的内卷,不能带来任何增长,也打不垮竞品,只有相互伤害。影响的不仅仅是厂家的销量和利润,也有价盘的混乱和经销商对一线大牌的信心。
二是分众产品的增长。大单品是大众产品,可口可乐就是大众产品,所有消费者的最大公约数。分众产品,不适合大众,不适合深度分销。但渠道有增长,有利润。虽然单一品牌销量不如一线大牌,但只要代理了小品类冠军,地位比较稳固。
![]()
一线大牌进入成熟
国内市场,一线大牌的好日子到头了。当成长没有了,就进入了成熟期。
中国人讲营销,往往就是4P。欧美日其实是1P营销。1P就是产品(Product)和品牌。价格是产品的一部分,渠道是第三方平台,C端促销被商超屏蔽。
1P营销就是成熟期的营销。
商超调性,以及未来的渠道变化,一线大牌迟早进入1P营销。早做布局、铺垫较好。
第一、像可口可乐一样强化品牌力。既然要可口可乐化,必须要有像可口可乐一样的品牌力才能生存。
第二、把分销交给第三方B2b平台。反正现在B2b平台都在以二批形式配送一线大牌,不如与B2b平台战略合作。当然,这也是B2b平台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
从这个角度讲,一线大牌要慢慢从深度分销有序撤退。
注意,有序撤退。
第三、抓住高势能渠道,把动力渠道交给第三方。商超调改店、零食集合店、电商旗舰店都是高势能渠道,是渠道制高点。抓住少数高势能渠道,把动能渠道交给第三方平台。
第四、进入国际市场。大众产品容量是有限的,不要把过去40多年的高速增长视为常态。
第五、收购分众品牌。可口可乐,宝洁的成长,就是一部全世界范围内的收购史。一线品牌做分众,不是一个好主意。分众是自然成长起来的“漏网之鱼”,而且往往是“有老大,无老二”。一线大牌做分众会很尴尬。单个分众不够塞牙缝的,但分众加起来又很大。
成长期,一定是增长导向;成熟期,一定是利润导向。要适应这种转变。
![]()
传统厂商关系迎来了断时刻
清空大牌,意味着经销商与过去做了一个了断。
靠大做增长做利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深度分销模式一去不复返了。
不要报怨,不要怀念过去。要向前进。
未来的市场格局,不是一线二线品牌之争,而是大众、分众和小众的格局。一线大牌做大众,小众太小,分众才是经销商的重点。
分众产品,无法做品牌,无法做深度分销。此时,高势能场景就非常重要了。因为高势能场景,既能驱动C端(IP驱动),又能驱动b端(渠道驱动)。因此,以高势能场景为抓手的场景营销,就成为经销商的必然选择。
此时的经销商,职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能叫经销商了,应该叫运营商。
我近几年一直在强调,经销商未来有两大方向:一是做第三方B2b平台;二是做分众产品的运营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