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县衙,估计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弄不明白它究竟指的是什么?其实,县衙也就是民间常说的衙门,是朝廷颁布法令、条例、征税纳粮的地方,也是庶民百姓喊冤叫屈打官司的地方。县衙的最高官员称知县,知县下设县丞(掌管粮秣、赋税)、主簿(掌管户籍、巡捕,天启时曾革除)、典史(掌管监察、狱囚)分理县务;又有教谕、训导,专司学政教育生员。早期县衙多为四合院结构,坐北朝南布局,符合“居中而治”的传统理念。
![]()
现存最早的县衙建筑可追溯至北魏时期(约公元500年前),如平遥县衙始建于北魏,现存元代建筑(1346年)是典型代表。而在我国藏着一个地方,它是山西最大的宋代县衙,面积31.5亩,看看县太爷住的地方怎么样? 可能好奇的朋友就会问了,山西最大的宋代县衙在哪里?那里又有哪些少为人知的秘密?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有关榆次县衙的那些事。榆次县衙位于榆次老城内,是山西最大的宋代县衙。
![]()
作为封建官僚体制的基层衙署,榆次县衙是中国古代衙门文化的缩影。县衙整体布局、规模形制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地方衙署“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的特色。县衙内既有县太爷坐堂审案的办公区域,也有后堂家属生活区域,还有神庙祭祀的部分。县衙内的主要建筑都建在同一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也是游览的主要线路。进入县衙后,你可以看到县衙的仪门(也就是二门),仪门檐下的横匾写着“晋藩首府”四个大字。
![]()
由此可见,榆次曾经是山西省的首府。向前穿过写有“廉生威”字样的石牌坊,就是悬挂着“明镜高悬”匾额的大堂,这就是当年县太爷审案的地方,如今这里每天上演着县太爷升堂的仿古演出,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一场。大堂面前的庭院两侧,有六房,就是明清时代州县下设的六个办公机构,州县六房对应于中央的六部。当你来到三堂时(就是小说中常提到的“签押房”),一定不能错过堂中悬挂的一副对联“剧暑悲难渡,晴秋喜却回”。
![]()
这幅对联,它是康熙皇帝视察时御笔亲题赐予当时的知县祖良才的。县衙内还有酂侯祠、衙神庙、狱神堂等祠庙可以参观,如果有兴趣,你还可以去县衙内的死囚牢逛逛,感受下当年囚犯暗无天日的生活环境。县衙内,无论是大堂、祠庙还是牢房,各类建筑上的石雕、砖雕,刻工精细、刀法娴熟,而衙内随处可见的各种楹联和匾额,讲述了中国古代理想的为官之道和做官操守,有兴趣的游客可以仔细读读。
![]()
明清两代往往在庙宇和大型衙署的正门外建照壁、牌坊等,作为整个建筑组群的序幕,以作遮蔽和装饰之用,给人一种庄严雄伟之感,还起到一种进门由隐蔽转而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可见先人用意之精、匠心之巧。
特别是对于工作和生活在山西晋中以及周边省市的朋友而言,如果说,对于山西最大的宋代县衙,面积31.5亩有啥想说的,也欢迎大家评论留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