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本是同根生,为何要自相残杀?”2025年11月,中国国民党主席郑丽文在中评会上的这番话,引发两岸关注。她以“终结悲剧”为核心的“和平宣言”,试图为陷入对抗漩涡的两岸关系找到一条出路,也为低迷已久的国民党注入新的政治叙事。但在“台独”分裂势力操弄、美国干涉加剧、两岸实力差距悬殊的现实下,这场“和平喊话”究竟是真诚的愿景,还是国民党为2028年选举打的“感情牌”?
![]()
一、“终结自相残杀”:国民党的“破局”尝试还是“旧调重弹”?
郑丽文的讲话里,有两个关键词格外扎眼:“民族大义”和“经济奇迹”。她回溯辛亥革命时国民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初心,提到抗战时期两岸同胞共同抵御外侮的历史,试图用“血脉相连”的情感纽带,对抗民进党多年来“去中国化”的割裂叙事。更直接的是,她搬出蒋经国时代打造台积电、让台湾经济跻身“亚洲四小龙”的案例,暗示“只有国民党能带来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创造繁荣”。
这套论述精准戳中了台湾社会的痛点:近年来,民进党为“倚美谋独”不断挑衅大陆,导致台海兵凶战危,军演常态化让民众心生恐慌;同时,岛内经济依赖大陆市场却又受政治操弄干扰,半导体产业面临全球竞争压力,年轻人“低薪、高房价”的抱怨声不绝于耳。郑丽文用“终结自相残杀”的感性口号,搭配“经济红利”的理性诱惑,显然是想争取对现状不满的中间选民——尤其是那些既怕战争、又盼发展的年轻群体和中小企业主。
但问题在于,“和平”的口号喊了几十年,国民党这次能拿出新东西吗?过去,国民党长期奉行“维持现状”,却被民进党扣上“亲中卖台”的帽子;如今郑丽文试图用“终结悲剧”替代“维持现状”,听起来更温和,却仍未回答最核心的问题:如何在“反台独”与“不统”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让大陆相信国民党不会成为“隐性台独”,又让岛内民众相信“和平”不等于“妥协”?如果只是空喊“智慧与决心”,没有具体的两岸互动方案,恐怕难逃“换汤不换药”的质疑。
![]()
二、“走钢丝”的艺术:国民党夹在中美之间的生存困境
郑丽文的和平倡议,看似是对两岸关系的“理想主义”,实则暴露了国民党的现实窘境:在台湾政坛,不谈“抗中”会被骂“卖台”,太强调“亲中”又会丢选票,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民进党多年来的“政治操弄”。
民进党执政后,把“抗中保台”打造成“神主牌”,每逢选举就渲染“大陆威胁”,将国民党污名化为“大陆的代理人”。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民进党正是靠这一招煽动民粹,让国民党再度败北。郑丽文现在喊“终结自相残杀”,本质上是想撕掉这张“污名化标签”——告诉选民:“我们不是要‘亲中’,而是要‘保和平’;民进党才是那个为了选举让两岸走向对抗的‘麻烦制造者’。”
但这条路并不好走。一方面,大陆对“台独”的红线越来越清晰:“九二共识”是两岸对话的政治基础,任何“隐性台独”或“倚美谋独”的行为,都会触发反制。郑丽文虽然反对“台独”,却始终回避“九二共识”的具体表述,只谈“历史事实”和“民族情感”,这让大陆难以放下戒心。没有大陆的信任,所谓“和平对话”就是空中楼阁。
另一方面,美国的态度更让国民党头疼。美国需要台湾扮演“以台制华”的棋子,绝不会坐视两岸走向和平统一。民进党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敢肆无忌惮地“倚美谋独”——反正美国会给军售、会派政客窜访,帮其“壮胆”。郑丽文若想推动两岸缓和,必然会触碰美国的利益:减少对美军购?拒绝配合“印太战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国民党根本不敢得罪美国,只能在“亲美”与“和中”之间继续“走钢丝”。
![]()
三、“经济奇迹”能复制吗?从“台积电神话”到现实困境
郑丽文反复提到蒋经国时代的“经济奇迹”,试图用“怀旧牌”凝聚人心。但今时不同往日,台湾还能靠半导体“再造辉煌”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依托廉价劳动力和美国技术支持,打造了以电子代工为核心的经济模式,台积电更是成为“护台神山”。但现在,全球供应链重组,美国搞“芯片法案”逼企业“去中国化”,中国大陆也在加速半导体自主研发,台湾的产业优势正在被稀释。更糟的是,民进党执政下,“非核减碳”导致电力短缺,人才外流、房价高涨让年轻人看不到希望,经济转型举步维艰。台湾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产业升级需要的高端人才留不住,拿什么跟大陆、美国竞争?
郑丽文说要“再造经济奇迹”,但她没说的是:没有两岸和平稳定的环境,台湾经济就是“无源之水”。台湾对大陆市场的依存度超过40%,每年从大陆赚走上千亿美元顺差;大陆还是台湾农产品、旅游业的最大客源地。民进党搞“新南向政策”想减少依赖,结果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对东南亚出口没上去,对大陆市场的份额反而下降了。国民党若想让经济复苏,绕不开大陆;但要和大陆恢复经贸合作,又得面对“亲中卖台”的骂名。这种“既要又要”的矛盾,正是国民党的死结。
![]()
四、和平愿景背后:台湾社会的“集体焦虑”与选择
郑丽文的讲话之所以引发关注,本质上是因为它触碰了台湾社会最深的“集体焦虑”:怕战争,又怕失去“自主性”;想赚钱,又怕被“统战”。这种焦虑,让台湾民众在“统独”之外,更关心一个现实问题:“明天会更好吗?”
从舆论反应看,岛内支持者觉得“终于有人敢谈和平了”,批评民进党“只会喊抗中,却让老百姓过苦日子”;反对者则认为这是“选举语言”,讽刺国民党“执政时也没解决两岸问题,现在出来装好人”。这种分裂,恰恰说明台湾社会对“和平”的定义已经被政治操弄扭曲——民进党把“和平”等同于“投降”,国民党把“和平”等同于“维持现状”,却没人告诉民众:真正的和平,需要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平等对话,需要放下“台独”幻想,共同面对全球化挑战。
大陆这边,虽然官方还没表态,但学界普遍认为,郑丽文“终结自相残杀”的表述,至少比民进党“抗中保台”的战争叫嚣要好。如果国民党能回到“九二共识”的轨道,停止与外部势力勾连,两岸或许能重启对话。但前提是,国民党不能再玩“模糊战术”——和平不是口号,更不是选举工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比如恢复两岸交流合作,推动年轻人互访,解决台胞在大陆的实际困难,而不是一边喊“和平”,一边跟着美国买军火、搞“去中国化”。
![]()
结语:和平需要“勇气”,更需要“方向”
郑丽文的“和平宣言”,让沉寂已久的国民党有了一丝话题度,但也把它推到了更尴尬的位置:想靠“和平牌”赢选举,却拿不出让各方信服的方案;想摆脱“亲中卖台”的标签,却不敢得罪美国;想复制“经济奇迹”,却回避两岸共同发展的核心逻辑。
说到底,两岸关系的症结,从来不是“谁喊和平”,而是“是否承认一个中国”。民进党搞“台独”,必然带来战争;国民党若只谈“维持现状”,回避“九二共识”,和平也只是镜花水月。台湾民众想要的“和平”,不是国民党口中的“终结自相残杀”,而是“不再被当作棋子,不再为政治操弄买单”。
郑丽文说“需要智慧与决心”,但真正的智慧,是认清“台独必然引发战争”的现实;真正的决心,是回到“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与大陆相向而行。否则,再动听的口号,也只是选举前的“空头支票”——毕竟,和平从来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这条路,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更需要台湾政治人物放下私心,以民族大义为重。否则,“自相残杀”的悲剧,恐怕只会愈演愈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